新德里流浪儿创办自己的报纸

2017-05-29信息快讯网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印度同时也是一个贫富悬殊的国家,街头遍布的流浪儿童展示着这个发展中大国赤贫的另一面。国际性组织拯救儿童会的一项调查显示,仅在首都新德里,就有超过五万名流浪儿童。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 (CNN) 近日报道,本着为自身权益发声的宗旨,新德里一些街头流浪儿童正在运营一份属于自己的报纸 《巴拉纳玛》,用来报道街头儿童及非法童工的生活现状,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巴拉纳玛》 一个月发行一期,报纸名称为印地语,意为“儿童之声”。

报道被国家级媒体转载

拯救儿童会2011年的调查显示,在新德里超过五万名流浪儿童中半数不识字,多达87%的流浪儿被迫以拾荒、摆地摊甚至乞讨为生。调查还发现,约有半数的流浪儿童遭受过言语、身体或性方面的虐待。

《巴拉纳玛》正是为提高印度社会对流浪儿童和童工面临的问题的认识而诞生。该报定价为5卢比(约合0.5元人民币),在警察局和一些为流浪儿童提供帮助的组织那里,则为免费赠阅。《巴拉纳玛》赞助者、一家名为CHETNA的公益组织负责人桑杰·古普塔称,该报的发行量在8000份左右,其中大部分是印地语版,“当我们开始创办 《巴拉纳玛》 时,CHETNA提供指导和财力支持,不过现在这份月报由孩子们独立管理了。”除了提供资金和鼓励外,CHETNA还将印地语版的报纸翻成英文。近几个月来,他们还 开始运用手机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和电子邮件,向超过5000名读者发送文章。《巴拉纳玛》登载的故事的影响范围远远超出了其直接读者。一则有关警察强迫儿童清理铁轨上尸体的报道被印度国家级新闻媒体转载,迫使政府对此采取了行动。

17岁的编辑桑布谈到了采编人员选择新闻的标准:“对提高社会对孩子们所面临问题的认知有多大帮助。”《巴拉纳玛》 最近一则报道反映了孩子们被迫生产和供应私酒一事,“他们只有10岁到15岁,自己也喝自产的私酒,甚至还酗酒。所以我觉得我们有责任讨论这件事。”

近日在简陋的地下室召开的一次编辑会议上,三名记者发生了龃龉,而桑布临时充当了主持公道的法官。“有时我们在会上会发生争执,因为每个人都希望把自己撰写的报道放在头版。我要做的是看看他们是如何采集到新闻的,这些故事又是否重要到需要读者第一眼就能看到。”

希望改变反感的眼光

22岁的香诺现在是一名顾问,小时候担任过《巴拉纳玛》的编辑。她说:“我们中的很多人曾经上过学,但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辍学。可自从进入 《巴拉纳玛》之后,我们便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巴拉纳玛》的采编人员并不领取报酬。桑布正是一位流浪儿,平时靠洗车赚取微薄的生活费用。在报社办公室里,桑布告诉前来采访的CNN记者:“这里的人们以前对我的印象是‘那个洗车的孩子’,但他们知道《巴拉纳玛》之后,大家都叫我‘编辑先生’了。”桑布来自印度东北部比哈尔邦的一个村庄,该邦是印度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9岁时,桑布就来到了首都新德里。桑布的一天开始得很早,清晨6点钟,他就前往新德里的中心城区。桑布将在那里洗三个小时的车,通过这份工作,他一个月可以赚50美元。结束了早上的工作后,桑布又会前往一个学习中心学习数小时。教育是改善《巴拉纳玛》 的小记者和编辑们今后生活境遇的关键因素。古普塔表示:“我们的工作目标是通过教育让孩子们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桑布在老家曾经短暂上过公立学校,但他却觉得这种学校“根本没用,学不到任何东西”。由九名采编人员组成的《巴拉纳玛》 核心团队成员中的不少人,在加入这家特殊的报社之前几乎没上过学。直到进入了新德里的学习中心,桑布才开始学习读写。在这里,他还找到了一份令自己为之投入巨大热情的事业——新闻业,正是在这里他听说了 《巴拉纳玛》。通过撰写或编辑有关流浪儿童的故事,桑布和他的团队希望帮助和他们一样流落街头的孩子们。

“如果我没遇到《巴拉纳玛》的话,我的生命将会蹉跎,我可能会在餐馆打工,或者继续卖黄瓜。我今天的一切都仰仗于《巴拉纳玛》,它改变了我的生活。”桑布说,自己今后还想继续从事新闻事业,“这个国家的人们用反感的眼光看待在街头艰难谋生的孩子们,他们觉得我们没有未来。我希望能够终止这种看法。”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