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廖俊波:一个温暖的“发光体”

2017-06-09信息快讯网

光明日报记者 王国平

 

廖俊波就像是一个温暖的“发光体”。

 

“发光体”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术语。学物理出身的廖俊波,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能发出可见光的物体”。

 

追记廖俊波:一个温暖的“发光体”-信息快讯网

 

廖俊波(左一)向前来考察的企业代表介绍武夷新区发展规划(2月15日摄)。新华社发

 

事实是,他以武夷山为原点,顺着闽江,沐浴着闽越文化、朱子文化的余韵,一路奔波,走到哪里,哪里就要发生“物理反应”甚至是“化学反应”。他在,就意味着改变,甚至是新生。

 

为了闽北的这方水土,为了一份壮丽的事业,他交出了全部的自己。

 

2017年3月18日晚,公务出差途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他的生命永远地画上了休止符。

 

他收获了尊重,赢得了名节,勾起人们的怀想与思念。

 

追记廖俊波:一个温暖的“发光体”-信息快讯网

 

廖俊波(右)在政和县铁山镇东涧村向花农了解花卉生产情况(2014年4月18日摄)。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是新时代的好干部,他把前辈身上那些永恒闪耀着的品格与光华继承了下来。他的身上,也有新时代的烙印,在谋事、对己、待人上,有着这个时代党员领导干部的新格局、新境界、新风范——

 

这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有胆识的人,也是一个不乏童趣和孩子气的人。

 

这是一个跟随时代潮流、在大地上积极奔走创造新世界的人,也是一个倾慕与敬畏传统伦理世界的人。

 

这是一个时刻把工作扛在肩上的人,也是一个逮空就把自己打理得清清楚楚的人。

 

这是一个对火热现实生活保持着浓郁兴致的人,也是一个自觉划定底线红线不逾矩的人。

 

这是一个心灵敞亮、愿意把自己充分打开的人,也是一个让人愿意跟他神交、跟他交心的人。

 

这是一个勇于、善于跟时间赛跑的人,也是一个被时间定格了伟岸背影的人。

 

这是一个以和善、爽朗笑声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的人,也是一个在老百姓婆娑泪眼间悲壮远行的人。

 

生命骤逝,斯人已远。但是,在跟他熟知与不熟知的人们心里,他依然还在,他依然还在发着温热的光。

 

■谋事

 

一片忠心,一腔热血,激情满怀如虎跃

 

“当官当到政和,洗澡洗到黄河。”当地老百姓编了这么一则顺口溜,是给来南平市政和县就职的官员一个忠告,亦可视为“下马威”。

 

2011年6月,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福建省“省尾”的政和县,迎来新任县委书记——廖俊波。

 

一床,一几。一杯茶,一根烟,一支笔。一条汉子,一片忠心,一腔热血。

 

“刚上任,我们就感受到他的与众不同。”现任政和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郑满生感觉一股新风徐徐吹来。

 

廖俊波组织开展了一个多月的调研,下乡村、进厂矿、访社区,把总面积1735平方公里的这块土地摸了个遍。郑满生不禁感慨:“我这个土生土长的政和人,也是第一次这么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家乡。”

 

是的,要做“体察民情的大脚掌”。

 

廖俊波马不停蹄。上任第55天,他把全县副科级以上单位负责人召集在一起,连续开了三天经济社会发展务虚会。曾经的初中物理教师,给大家出题,一共三道:政和能不能发展?要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答题的具体要求是尽量“说真话,说实话,说思考过的话”。

 

他以身作则,提交了答卷:要在抓好现代农业的基础上,致力发展工业、城市、旅游、回归“四大经济”。并且成立多个项目组,实现各个击破、整体推进。

 

他鼓劲打气:“树立‘小县大作为’‘小县更精致’的观念,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保持‘人一我十、滴水穿石’的工作韧劲。”

 

集结号,一声比一声嘹亮。催征鼓,一遍又一遍地敲。有疑虑,他来释惑;有误解,他来澄清;有麻烦,他来破局。

 

他要掀起一阵阵的劲风,甚至是狂风。

 

“我相信,在座各位都希望政和能发展得更快些、更好些,不甘落后于人,但我们如果还是继续重复相同的工作模式、思维模式,却期待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吗?”在一次座谈会上,他厉声发问。

 

我固执地想,此时他是敲了敲桌子的,利落而响亮。

 

他深知,再造思维模式,需要新的理论武装。

 

在廖俊波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

 

还有两个版本的《摆脱贫困》。其中,1992年的版本,《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建设好农村党组织》和《巩固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关于促进少数民族共同繁荣富裕问题的思考》这两篇文章中有折页。

 

还有两本《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一本《不朽的丰碑——谷文昌精神干部学习读本》。

 

廖俊波把焦裕禄、谷文昌两位前辈视为镜子和榜样。

 

他发现了自己的短处,“同样作为县委书记,对照焦裕禄、谷文昌精神深学细照笃行,不论是党性原则还是奉献精神,不论是求实作风还是为民情怀,都有不小的差距”。

 

怎么办?唯有动起来、干起来,以行动告慰先辈,赢得未来。

 

他坚信“以干得助”。

 

既然是“地方团队的领头雁”,自然要夙夜在公,时刻领跑。但一天只有24个小时,再忙也不多给一分钟。那就只好跟时间赛跑。

 

1968年生人,属猴的廖俊波,恨不得真的是孙悟空,有三头六臂,把一分钟掰成八瓣。

 

“将军赶路,不追小兔”。廖俊波则是“书记赶路,饿着肚子”。有时两个会要连轴开,会间5分钟,一个盒饭,他就把晚餐打发了。如今,他的办公室里还散落着方便面和饼干。

 

爱人林莉有时也烦了:“好不容易在家吃个饭,也要拿着电话谈工作!”

 

平时跟他通个话,多数时候是要给掐断的。林莉慢慢摸索出了规律:要么晚上过了11点再联系;要么问问身边工作人员,看他是否有空闲;要么提前给他发短信或微信,预约时间。

 

跟自己的丈夫通个话,说个事,还要预约!尽管早已习惯了,林莉偶尔想起还是窝火。

 

她何尝不知道,眼前这个跟自己厮守了一辈子的男人,心里想着的是:干活干活,有事干,干成事,才是真正的活着。

 

她更清楚,还有更大的支撑驱使着自己的男人在闽北大地上疾走。

 

“我知道,当你面对党旗举起右手宣誓的那一刻起,你就不完全属于这个家了,更多的,你属于党,属于党的事业。”在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她深情地向丈夫诉说着“懂你,是最长情的告白”。

 

她心中明白,自己的男人想着的是天下百姓事。“能够当一个领头人,让23万政和百姓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一件很美妙的事。”这是他幸福的源泉。

 

他到任时,政和在全省垫底,第二年县域经济发展指数提升35位,第三年首次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2015年6月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

 

“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一切为了政和的光荣与梦想;我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政和好声音。”操着一口“闽普”,特别是“会”“费”不分的廖俊波,曾经以万丈豪情,令政和人心潮澎湃。如今,政和人正在传颂着“俊波好故事”,收集着“俊波好声音”。

 

“人和政通泽桑梓,品正德高志如松。”缅怀的声音、惋惜的声音、奋进的声音,与“俊波好声音”一道,正在闽北大地上空汇聚、升腾。

 

■对己

 

“忘身为国尘氛尽”,心向君子且践行

 

工作节奏如铁人赛选手的廖俊波,不时透出自己的一颗文艺心。

 

跟青年座谈,他引用的是美国作家塞缪尔·乌尔曼的精短美文《年轻》片段:年轻“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借用白居易的诗句,他表达心迹,自励自勉。

 

不必惊讶。学物理出身、搞经济建设有一套的廖俊波,曾经是个典型的文艺青年。

 

他写得一手好字,对书法很痴迷。在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就读时,还是校书法协会物理系理事,获得过校书法大赛三等奖。在他家个人的书柜里,摆放着一本《如何看懂书法》,还有一本书法大家启功的《浮光掠影看平生》。

 

后来,他把这个爱好闲置了。没有时间,是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他曾经说过,在县委书记这个位置上练书法,不合适,好像给人家一个什么信号。

 

有时也馋。林莉透露,如果深夜有点边角料时间,他就打开电视看看书画频道,过过瘾。

 

除了书法,他对摄影也有着浓厚兴趣。读师专时就担任校摄影协会理事长。后来,他基本上不摸相机。在他办公室的书柜里,摆放着几本关于摄影的书籍,塑封都没有来得及拆下。

 

是不是他在以这样的方式,稍稍给自己一个安慰?

 

他的微信昵称是“樵夫”。

 

王维有诗:“隔水问樵夫。”樵夫已经在“彼岸”了,过着闲适而自足的生活。是不是在繁忙事务之余,廖俊波默默地朝着另一种生活深情打望?

 

他的微信头像是深蓝的天幕上,白云在飘,恰好在天际画下一个萌萌的笑脸。天高地阔,云淡风轻。他是不是有时也向往闲云野鹤般的自在?

 

林莉说,廖俊波问过,如果自己跟她一样还在当老师,家里的日子可能是个什么样子?“肯定更自在”,林莉回答。廖俊波不接腔。

 

因为没有假设。因为他把属于自己的一切都放下了。

 

可以设想,曾经有一阵子,廖俊波的身子里有两个声音在吵架。一个说“过好自己的日子好了”,一个说“去给别人干点事吧”。几番较量,后一个声音的分贝更大,也更有力。这一刻,他听从了信仰的召唤,他安妥了自己的内心,也笃定了自己的人生路。

 

他给女儿取名为“质琪”。寓意是“品质似君子,温润如美玉”。

 

何为君子?朱熹屡次发言:“古之君子如抱美玉而深藏不市。”“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君子于细事未必可观,而材德足以任重。”

 

这位宋代理学集大成者,一度蛰居南平境内的武夷山,兴办书院,著书立说。在目睹百姓深陷灾难漩涡之际,不禁疾呼“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

 

在廖俊波的老家浦城县,设有真德秀广场,立有真德秀雕像。朱熹的这位追随者,曾经亮出自省自戒的“十六字箴言”,即“律己以廉,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

 

在方位上与浦城成对角线的南平市顺昌县,清代出了一位志士,名叫饶元。听闻全闽因叛乱而沦陷,他毅然弃商从戎,并写下“忘身为国尘氛尽,荡产轻金粪土挥”的诗句,透着决绝的激越与高迈。

 

故土上,这些先贤们曾经发出的铿锵声音,无法确认廖俊波是否有所耳闻。不过,既然都是一方土地上长出来的果实,想必有着血缘、地缘上的亲近,以及气息上的贯通。特别是,他们都是一颗颗粗壮、光亮的果实。

 

何况这些闪亮的句子,都摘自图书《闽北诗谭》与《闽北典故》,它们就摆放在廖俊波书柜的显要位置。

 

善于向内用力的他以实际行动让这些声音落地了。

 

同事陈智强回忆,廖俊波有次到北京公干,空出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跟他通话,问是否有什么公司可以临时登门拜访。陈智强知道,廖俊波的父母在北京跟他的小妹妹一起生活。好不容易空出的时间,可以歇一歇,去探亲嘛!廖俊波回话:看父母放在晚上,下午是上班时间。

 

南宋诗人周紫芝《竹坡诗话》载,古时有一官员,夜晚在烛光下办理公务,恰好家书送达。他当即吹灭了公家蜡烛,点燃了自家蜡烛。今有廖俊波,八小时内外多在忙公事,八小时内尽量不忙私事。

 

既然县委书记是“作风建设的打铁匠”,那么打铁匠自身要过硬。

 

“探路者”廖俊波,为了事业,为了百姓,夙兴夜寐,披荆斩棘,不断地开辟新路。一旦涉及自身,就把各个“路口”堵得严严实实,毫不客气。

 

林莉说,廖俊波从邵武调到南平的第二天,就在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里买下一套二手房。他告诉妻子,自己是市政府副秘书长,负责协调、联系城建工作,少不了要跟开发商打交道。早早把房子买下,以后工作上就可以省下不少麻烦。

 

一个见面寒暄的由头都不给。

 

他在政和工作时,林莉和女儿住在南平市区。母女每次去看他,只能住宿舍。有人建议,他们应该在政和安个家。林莉跟廖俊波商量,被一口回绝了,“他很严肃地跟我说,这是我当政的地方,不能这样做。如果我们不廉洁,你真的要‘悔教夫婿觅封侯’了”。

 

工作上是“拼命三郎”,生活上近乎“苦行僧”,有人说,这样的人,一辈子就像一张黑白照片。想必对摄影感兴趣的廖俊波心知,就像有声电影最大的发明是静默,彩色摄影时代最大的发明就是黑白。黑白照片的丰富与魅力,一般人,理解不来。

 

纷繁世界,简单至上,心安最大。

 

《闽北典故》记载,宋时从这里走出的理学家蔡元定有言:“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

 

七尺男儿坦荡荡。

 

■待人

 

一句“我们”重千钧,百姓相认自家人

 

廖俊波历来对个人形象很在意。白衬衫,深色裤子,皮鞋,是标配。翻看他生前的照片,重要场合,西服笔挺,领带端正,发丝有序,不含糊。

 

可是,廖俊波对外在形象的讲究,并不妨碍他跟老百姓的交情。廖俊波始终是他们心目中的“廖书记”。

 

71岁的张承富自家大门上贴着自己手书的一副对联:“当官能为民着想,凝聚民心国家强”,横批“俊波您好”。

 

他住在政和城关渡头洋,曾经是生活垃圾随意倾倒的地方,典型的脏乱差。附近居民想改善环境,修建一条步行栈道,但迟迟得不到解决。2015年5月,张承富听人说县委廖书记不错,很务实,就找来廖俊波的手机号码,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了一条短信。没想到廖俊波当即回应,请他到办公室面谈。见面时,把详细情况摸清楚了,廖俊波跟他说:“放心,我们一起想办法。”

 

张承富很细心,记得当时廖俊波说的是“我们”。

 

我们,意味着没有隔阂,意味着平等与尊重。用张承富的话说,这是跟老百姓坐一条板凳的自家人。

 

自家人廖俊波及时协调相关部门介入,并落实了专项资金。2016年6月,水泥栈道终于建成了,河道也收拾干净了。渡头洋上18户居民感觉搬了一次新家,噼里啪啦,放起了鞭炮。

 

张义建是当地小吃“东平小胳”制作传承人。2015年的一天,他骑着电动车去找廖俊波,讨教商标注册的事。天公不作美,中途下起了雨。说了一阵,准备离开时,雨还在下。廖俊波看着张义建湿着的裤腿,随即找出自己的雨鞋,让他试试脚,“廖书记说,‘我也没有什么东西送给你,你就把这双雨鞋穿走吧’”。

 

这双雨鞋,张义建还保留着,装在一个塑料袋里,鞋底都洗得干干净净。

 

这是一双吉丰鹿牌雨鞋,52码,“MADE IN CHINA”。

 

廖俊波为何总是愿意跟老百姓打成一片?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

 

曾经跟他一起共事的林小华发现,廖俊波跟老百姓在一起时,特别喜欢笑,是那种从内心深处发出的笑,很自然,很真诚,很有魅力。

 

其实,廖俊波本来就生活在百姓中间。

 

他在南平市居住的小区,热气腾腾。院子里有艺术培训班,小孩子吹巴乌,声音打着磕巴;美容美体中心,以“您的美丽、健康是我们的目标”招徕顾客;电梯处张贴着《无车业主的呼声》,还有告示提醒家长要禁止孩子到楼顶玩耍,忙中出乱,“玩耍”被敲成了“玩甩”。

 

小区门口,就是窄窄的街道,两边的小商铺次第排开。有卖主食、卖水果、卖猪肉的,有小餐馆、鲜奶吧、烟酒行,有装修店、房地产中介、福利彩票销售点。一个银发老太太还在人行道上摆了一篮子竹笋,鲜嫩、葱翠,散发着生命蓬勃气息的清香。理发店里的喇叭,在叫嚷着摇滚范儿的歌,“我相信伸手就能碰到天,有你在我身边……”老太太只好用左手抱着耳朵,右手比画着,跟人讨价还价。

 

廖俊波生前经常在这条路上来来往往。

 

这样的氛围,或许让他更真切地明白自己是谁,应该做些什么。

 

他说过:“不要老把自己当个官,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他又说:“对群众要平辈论交,不摆架子。”他还说:“‘上场当知下场时。’有上场的机会就好好干,留下值得留念的印迹。”

 

如今,因公殉职的他,正在被人怀念,以无尽的痛,以滚烫的泪。“廖俊波”这三个字,被太多的人在心里擦拭,一遍又一遍。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曾经主政过浦城的江淹,著有《别赋》,首句径直地戳中人心。

 

与君一别,天地两隔。林莉的苦,无以言。

 

你走的当天,午休起床时,坐在床头,弓着身子,把脑袋闷在膝盖上,说再眯几分钟。这样的情景,林莉也是第一回遇见。她心疼。就劝你大周末的,好好睡个懒觉。反正会议是你召集的,就做个主,往后推一推。你睡眼惺忪,笑着说:会议已经安排好了,不能改呀!强打精神起了床,拎起衣服和公文包,你就走了。

 

这次,是真的走了!

 

现在,林莉只能无数次地责备自己,甚至憎恨自己,“我后悔呀,后悔自己怎么就没有任性一次呢?如果我跟你吵,跟你闹,那样,兴许就留住你了”。

 

曾经的“老上访”刁桂华,一边毫无顾忌地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边说着心中永久的遗憾,“现在……我连他……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当地企业家宋宏华对你也有“怨言”。他说:“廖书记是讲究传统的。有句老话,叫‘礼尚往来’。他那么帮我们办企业,但是只有‘来’,没有‘往’。”渐渐地他也明白了,你要的“往”,无关个人,而是企业壮大了,多让百姓受惠。你在,企业像是有爹有妈的孩子。

 

其实,你就是个火车头,牵引着这片土地往前奔。现在,你要歇歇了。但有无数的火车头,在不同的地方,一边感动于你的故事,一边牵引着脚下的一方水土,共同协力牵引着这个国家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沿着正确的方向,稳步前行。

 

“没别的了,只有把事情做得更好!”宋宏华设法让自己放下悲伤。

 

政和县铁山镇大红村村民何荣梁,跟你素昧平生。几番耳闻目睹,他发现你是一个能干事的官,“手脚”还干净。

 

当噩耗传来时,他正在南平市区看护双胞胎孙女。等孩子们午休了,他撇下老伴,冒着“一窝一窝”的雨,送来手书的挽联,“主政政和四年间,施展才华天地新;光荣梦想不空谈,俊波书记美名扬”。还专门买了供品,梨的寓意是“老百姓离不开你”,火龙果表达的是“今后要努力,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60多岁的他,在你的身边跪下了。按照当地习俗,年长的,不跪年少的。他顾不上了。

 

他跪着说:“廖书记,人人都说你是好官,我也来跪拜你!”

 

为百姓办实事的人,生前身后不寂寞。

 

《闽北典故》记载,元代李荣昉任松溪县尹,为民请命,不辞辛劳。调任时,民众扶老携幼相送,“我有田畴,李侯辟之;我有老幼,李侯翼之”的歌谣随之广为传颂,并铭刻于碑。

 

给百姓做好事的人,自古至今被铭记。

 

你在政和的日子,千年古城一年一变。有人不禁口占打油诗一首:“政和人民好福气,来了一位好书记。清正廉洁好气质,带领我们出成绩。”

 

在渡头洋,经张承富老人提议立起了一块碑,名为《栈道记》。碑文首句是“星溪上河边路栈道在县委廖俊波书记的关怀下……”

 

落款时间为2016年8月16日。

 

其实10个月前,你已经就任南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了。

 

那有何妨!在政和人心目中,你是永远的廖书记。

 

站在碑前,张承富老人神色凝重。

 

他说:这个人吧,不容易。

 

他用手掌抹了抹眼睛。

 

他又说:这个人吧,很难得。

 

他用胳膊抹了抹眼睛。

 

他还说:这个人,可惜了。

 

他望了望缓缓流淌着的七星溪……

 

2014年12月2日,在政和县第二十二次团代会开幕式上,你告诫在场的年轻人,要注重事业的积累,“人不管走到哪里,身后都有一个碑在。你的事业积累越丰厚,你身后碑的基石就越坚固,你人生的这个丰碑就能树得越高”。

 

你以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生命,以自己的信仰,在身后树起了一块精神的丰碑。

 

新时代,新丰碑!

 

来源:《光明日报》( 2017年06月09日 05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