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早已入梅,上海为何迟到

2017-06-15信息快讯网

新的国家标准终结各地“齐步入梅”现象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最近的这波持续雨水终于在昨天停歇,未来一周也不太会有持续降水,因此,近阶段谈不上入梅。而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最新发布,江南地区已于上周入梅。那么,为何今年上海没有和“江南”同步入梅?

简单说,根据新版本的“入梅国标”,上海的确不属于“江南”。该国标赋予“入梅”更接地气的定义,以往那种多地同时入梅的现象已成历史。最新天气预报显示,上海今年入梅可能比江南晚20天。

江南于6月4日入梅的消息,是中国气象局前天宣布的。乍一看,这个消息似乎迟发了10天,不过,这也是新版《梅雨监测指标》的结果。“新国标”用以判断入梅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首个雨日后的10天内,下雨天数能否不少于总天数的一半。如果雨日占比数达标,加上其他条件,比如日均气温、副热带高压的位置等也符合标准,那就可以说,10日前的那第一个雨天已入梅成功。换句话说,要定义何时入梅,确实得比入梅首日晚10天。

梅雨是东亚独特的天气现象,是东亚夏季风阶段性活动的产物。不过,国内过去对梅雨的认识存在模糊地带,不少地方在入梅标准上“自说自话”,有的强调降水、气温等天气要素,有的侧重大气环流等气候要素。“十二五”期间,为形成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组织专家重点研讨,最终新版《梅雨监测指标》在去年通过专家评审并发布,终结了围绕入梅持续了30多年的争议。国家气候中心相关专家表示,新标准对梅雨的认识有了一些根本性改变,比如:将梅雨带分为“江南”、“长江中下游”、“长江中游”和“江淮”等四种类型,由于影响各地的天气机理不同,出入梅的时间不应“齐步走”。其次,新规强调用雨日作为判断要素,即从首个雨日起向后监测2天、3天……直到第10天,如果阶段内雨日天数一直不低于50%,那么首个雨日就是入梅日———这进一步凸显了梅雨季的地域差异。

那么,上海今年究竟何时入梅?记者查阅了“中国天气网”昨天发布的“8到15天天气预报”,从下周中后期开始,描述上海天气将只需一个关键词———雨。看来,入梅与否应重点关注这个时间节点。当然,7天以上的天气预报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何时入梅还得继续观察。

上海常年入梅时间为6月17日左右,一般持续3周。若在6月下旬入梅,将比常年略偏晚。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