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航天员”聂海胜亮相上海科技节,与公众分享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2017-05-21信息快讯网

 

“英雄航天员”聂海胜亮相上海科技节,与公众分享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信息快讯网

   2017年上海科技节昨天启动。在启动仪式前,中国工程院院士、C919项目团队等科技大咖们走上红毯与公众见面,神采奕奕步入会场。图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聂海胜走上红毯,步入会场。报记者 赵立荣 摄

■报见习记者 朱颖婕

谈起航天员,很多人会联想到一个身着“航天蓝”或白色太空服的挺拔身影。在昨天开幕的2017年上海科技节上,这个平时只能在荧屏上见到的形象,带着亲切的笑容走到了公众面前。

下午2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特级航天员、少将聂海胜在上海科技馆行政楼报告厅,向约300名观众讲述了那些鲜为人知的航天故事。

“做航天员,最紧张的事是考试”

讲故事前,聂海胜播放了一部时长28分钟的视频,再现了航天员日常训练的点点滴滴。“做航天员,最紧张的事是考试。”他说,因为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航天员,需要学习50多门课程,还要接受严格的地面训练,之后再通过一场场“一对多”的笔试、口试、面试。不夸张地说,“航天员就是考出来的”。

聂海胜介绍,航天员的训练项目相当丰富:一方面是针对身体素质的训练,包括体能训练、离心机训练、血液重新分布适应性训练等;另一方面则是技术操作训练,包括手控交会对接模拟器训练、出舱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以离心机训练为例,由于飞船发射和返回时,加速度相当于人体自重的5至8倍压于自身,为了提高航天员的承受能力,在模拟训练中,通常会挑战最大峰值———8倍,胸痛难忍、呼吸艰难都是家常便饭。而另一项锻炼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头低位训练,则需要航天员躺在不断倾斜的平板上,头向下停留45分钟,这会导致血液流向头部,脸和眼睛持续胀痛、充血。

正是这些常人无法想象的“魔鬼训练”,锻造了一名名铁骨铮铮的航天员。聂海胜说,能够上天是每一名航天员最大的荣耀,“大家都在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所以什么苦都能坚持下来”。

“太空之迷人,非语言和照片能描述”

聂海胜曾于2005年和2013年圆满完成神舟六号、神舟十号两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他说,太空中的生活多姿多彩,除了完成对接任务、科学实验以外,在空闲时间,他和同伴还会玩纸飞机、打太极拳、唱歌。而身处太空的他们,常常震撼于宇宙的广袤和美丽,“太空之迷人,非语言和照片能描述”。

聂海胜说,在太空时,“一眼看下去能看到好几个国家”,江河、海洋、山川尽收眼底。与身处地球不同的是,太空无论何时都一片漆黑,所以看到的漫天星星,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更多、更亮。同时,由于飞船90分钟绕地球飞一圈,所以在太空中的每一天都能看到16次日出日落。“那种看着整个地球亮起来的心情,非常奇妙。”

听完聂海胜的讲述,观众对神秘的太空愈加神往。一位小男孩禁不住提问:“如果我想成为航天员,现在开始要做什么准备?”聂海胜回答:“航天员的基础是一个好身体。”因此,他建议所有有志于成为航天员的孩子,要好好吃饭,把身体锻炼好,接下来,还要好好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希望你们中有人能亲自去看看美丽的太空”。

习近平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亲切通话表示诚挚问候 “祖国和人民盼望你们胜利归来”
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 2名航天员安全返回
编辑手记 | 家长讲故事时不应将书面语转换为口语
要有讲好与时代脉搏相通的精彩故事的能力
航天巾帼:荣耀背后也有“泪目”之时
中国载人航天“第二步”全面胜利 2019年至2022年组建空间站
听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
"老西门"竟是指这扇门 门里还藏着嘎多故事
《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6月起实施
“公众考古”圆明园
数学“老顽童”报国一甲子 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吴文俊院士逝世
【书人茶话】杨文会的故事
2017上海科技节20日开幕 将举办千余场活动
融入“黑科技” 个性毕业照走红 教你如何玩转毕业照
实验室打开大门,点燃公众热情
“最美是家乡,最亲是乡情”
7分钟高潮改写88分钟均势
1000余场活动请市民尽享“科技盛宴”
上海市高校学生开展“谁的青春不奋斗”故事讲演大赛
集成绿色科技品牌 开启智能智慧时代
向八千一百万科技工作者致敬
评书要把新生活新故事说出来
上海博物馆调整展品 每次捐赠背后都有个动人的故事
孟建柱:拥抱现代科技 促进深度融合 推动政法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
看花赏景:探门道听故事聊记忆
国家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办法出台,评奖将实行提名制
《披头士:歌曲背后的故事1962—1970》引进出版
习近平在视察驻晋部队某基地时强调:全面提高遂行发射和试验任务能力 为建设航天强国再立新功
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公众板块于上海世博展览馆拉开帷幕
杨利伟:今年将面向社会选拔第三批航天员
上海科技馆暑期客流创新高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