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垃圾变废为宝亟需检测标准

2017-06-16信息快讯网

上海松江区等地尝试把湿垃圾经过发酵处理生产有机肥料,经过四五年的反复实验之后,堆肥工艺和质量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但目前,湿垃圾堆肥处理变废为宝却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上———没有销路,湿垃圾资源化处置之路看起来并不好走。

湿垃圾发酵堆肥工艺和技术已成熟

在松江区叶榭镇叶发路20号松江区南部垃圾转运站和小昆山镇昆港公路3701号松江区西部垃圾中转站,各2500平方米左右的塑料大棚里,正在进行湿垃圾堆肥处理。松江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中心副主任杨桂华介绍,每个转运站每天从周边几个试点小区和菜场收集约100吨湿垃圾,“都是易腐烂的垃圾”,每个转运站每天出产60吨堆有机肥料。

为松江提供技术指导的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总工程师李跃忠介绍,经过四五年的反复实验,湿垃圾堆肥技术已经成熟。前期,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投放,到垃圾房再经过一道辅助分拣,然后送入垃圾处置点,在这里再进行一道分拣后,进行粉碎脱水、辅料添加、物料混合等,随后堆放发酵,前3周经常翻堆,基本每天一次,3周后基本不翻,20天时基本成型,3吨原材料能生产1吨有机肥。这时,有机肥还有一些臭味,肥料含水量从堆肥之初的60%下降至40%左右;再放20天,臭味不再明显,堆肥也趋于稳定,几乎不再耗氧,含水量降至35%以下,有机质在40%以上。

整个过程中,会添加不同的菌种促进发酵,并添加有机碳、碳粉等增加碳氮比,促进微生物生长,并增加原料中的空隙和通透率,解决内部需氧问题。“只要避雨,整个过程不需要其它额外条件,堆肥内部就可以保持在55℃以上的温度,满足发酵的需要。”李跃忠介绍。

杂质率、臭味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攻克

在湿垃圾处置一线摸索了五六年,杨桂华坦言这一行还有很多瓶颈问题待攻克。

在湿垃圾发酵堆肥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臭味,因此,杨桂华一直申请不到合适的堆肥场地,使产能受限。他介绍,发酵前10天腐烂难闻的恶臭气味很严重,让人难以接近。去年11月,德国魏玛包豪斯大学荣誉教授、国际著名废弃物处置专家WernerBidlingmaier到松江考察时曾指出,“产品臭味严重,超市就不愿意销售,用户也不愿意购买,自然没有市场。”李跃忠介绍,目前实验看来,堆肥40天后,臭味明显减少,基本处于可接受的程度。

发酵处置技术不断完善和成熟,现在最让杨桂华头疼的是发酵产品无法获得农业部门的认可,销路不通,产品只能小范围用于园林绿化行业。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湿垃圾发酵产品没销路,根本原因在于检测产品的标准缺失,农业部门拿不准,自然不敢轻易接受、推广这种堆肥。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研究员吕凡介绍,德国在刚起步阶段也遇到松江现在面临的窘境。但现在,德国有500多家湿垃圾处理厂,堆肥产品都经过该协会验收盖章,协会的公信力非常高,广受认可。

记者了解到,同济大学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研究所受本市多个政府部门委托,正在编制上海市湿垃圾处理残余物生物稳定性评价方法及标准,目前初稿已成型,有望于下月正式出台。与此同时,国家版的生物有机质堆肥污染控制标准也在编制中,有望于十三五期间出台,届时将彻底解决湿垃圾发酵处置中的标准缺失问题。

现在,杨桂华和同事们还在为湿垃圾产品的认定和销路奔走,“如果有了场地堆肥,产品又能卖出去,湿垃圾完全可以实现变废为宝。”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