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旺:《纽约时报》报道不实

2017-06-21信息快讯网

据新华社华盛顿6月19日电 (记者江宇娟 李洁)针对美国《纽约时报》日前报道福耀玻璃集团在美工厂遭工人抵制等问题,该集团董事长曹德旺19日接受新华社独家专访首次正面回应,称报道不实。

《纽约时报》并未采访现场工人

曹德旺在美接受新华社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纽约时报》的报道激怒了工厂所在的代顿地区政府。当地政府认为这是造谣,福耀为代顿地区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纽约时报》日前发表一篇题为“俄亥俄州一家中国工厂的文化冲突”的文章,直指福耀在美设厂遭遇用工、生产安全和文化冲突等问题。文章说,一些工人质疑福耀是否真的想按照美国监管标准在当地生产经营。

曹德旺说,厂方完全有能力处理好与工人的关系。目前工人非常稳定,事实证明福耀用工政策是正确的。“《纽约时报》并没有到工厂参观,没有采访现场工作的工人,而是在外面找一些被解雇的员工和工会积极分子,带有一定偏见。”

针对《纽约时报》称福耀正面临激烈的工会运动,国内媒体又将这一内容转述为工人游行,曹德旺说并无此事。“福耀2000多工人里只有几十个参加了工会会议,而且这是工人在厂区外参加活动,福耀无权干涉。”

福耀1995年进入美国市场,很长时间内,福耀在美国的发展以贸易为主。由福耀投资的位于美国俄亥俄州代顿地区南部莫瑞恩市的福耀玻璃美国有限公司汽车玻璃工厂去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单体工厂。

对于报道中谈及的福耀在美工厂接受美国职业安全和卫生署(OSHA)罚款10万美元一事,曹德旺说被罚是去年初的事情,是因为安全隐患问题。

福耀美国新闻官在给新华社记者发来的声明中说:“OSHA提出福耀在生产初期的一些安全隐患问题,例如某些机器为了安全考虑该上锁而没有上锁。”声明说,任何一个企业从100人扩大到2000人的规模,都需要一个成长期,在建厂初期,基础安装阶段以及员工培训阶段,一定会遇到一些细节的不完美。“OSHA在提出建议后,我们接受其中一部分属实的批评并选择和解,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改善员工生产环境和加强员工安全培训上。”

因此,对于报道中提到有工人反映安全措施不足的情况,曹德旺表示也不属实。他说:“代顿工厂是全球最大的(汽车玻璃)工厂,装备的自动化和现代化是最强的,不存在这个问题。”他还补充说,工厂对新人入职有三个月培训期,新员工有足够时间熟悉工厂流程和技术。

谈到管理层中美人员比例问题,曹德旺说,福耀一开始就是本土化运营,所有行政职务都是美国人,没有中国人当一把手。而《纽约时报》的报道说,福耀正面临一名前经理提起的诉讼,他说自己因为不是中国人而走人。

在美遇到法律纠纷不足为奇

对此事件,美国德汇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洪世宏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的法律有美国法律法规那样细密;世界上主要工业化国家,没有哪个国家像美国那样诉讼频繁。这已经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部分。”

虽然对福耀在美工厂的具体情况不了解不便评价,但洪世宏强调,中企在赴美投资前,要集中精力去主动识别和理解中美经营制度环境的差异,不要事后被动应对,把法律和合规成本算足,把人的因素考虑到位,把“软因素”当“刚需”来解决。另一方面,如果出现法律纠纷,应咨询专业律师团队。“仅就《纽约时报》报道的福耀在美国遇到的法律纠纷,无论是就其发生的频次、涉案金额(赔偿或罚款)、法律的复杂性都不是特别突出。”洪世宏说。

有观察人士提到,“严格遵守美国劳工法律”和“保障企业高效运转”存在矛盾。对此,洪世宏认为,遵守当地法律是必须的。“但是,遵守当地法律不是简单的道德高调,这里也有法律技术问题。在美国,中企的美国子公司是美国法人,可以参与美国的社会、政治活动。这些中资美国企业可以组织起来,以商会形式与当地政府、社区、民众、其他社团互动,影响认知,甚至合法参与游说,影响各级法律法规的修订。”

俄亥俄州招商机构高级董事总经理克丽丝蒂·坦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任何工厂在快速扩张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挑战。“福耀在两年时间内,就迅速扩张到2000多名员工。我认为福耀在应对快速扩张过程中的挑战相当出色。”

坦纳说,在美国投资都需要面临工人是否可以组建工会的问题,企业投资时需要彻底了解工会在美国的情况及工会的规章制度。坦纳还表示,“40年前,本田公司在俄亥俄投资也面临相同的问题。40年过去了,本田在俄亥俄雇佣了1.3万人,与各利益相关方都保持了紧密的关系,但到现在也没有工会组织介入本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