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援藏 精彩人生

2017-06-21信息快讯网

 

快乐援藏 精彩人生-信息快讯网

赵冀辉与他的女足姑娘们在一起。

 

快乐援藏 精彩人生-信息快讯网

张晴群在“读一会”活动中希望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快乐援藏 精彩人生-信息快讯网

卢璐老师在上英语课。

 

快乐援藏 精彩人生-信息快讯网

金志骏在办公室也喜欢穿运动装。均本报记者叶志明摄

6月的日喀则,开启了雪域高原的最美季节。上海市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即将圆满完成为期一年工作之际,记者来到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采访了这支队伍。

工作队队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校长傅欣介绍说:“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是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是新时期教育援藏模式的一次重大创新,与“组团式”医疗卫生援藏一起,是对口支援、精准扶贫,为西部地区突破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瓶颈的重大举措。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40名队员去年夏天与上海市第八批援藏干部并肩来到日喀则,任教于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他们由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浦东、普陀、徐汇、杨浦、松江等5区选派,平均年龄36.2岁。最年长的54岁,最年轻的24岁。在过去一年的援藏工作中,他们表现了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的理念和扎实的工作,践行“快乐援藏”理念,成就各自精彩人生。

记者选取了工作队的几位代表,以期呈现这个援藏团队的整体风貌。

“援宝”爸爸的幸福与满足

上午,第一节课,三楼的七(6)班教室里,传出一个圆润的男中音的朗读声:

好多年前的秋天,我们还是孩子。奶奶从集市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说:“都吃下去吧,这是一颗‘仙桃’。含着桃核儿做一个梦,谁梦见桃花开了,就会幸福一辈子呢”……

朗读结束是一阵欢快的掌声。朗读者叫张晴群,这个班的汉语课教师。和往常一样,他今天上午来学校比较早。他要带早自修,上第一第二节汉语课。今天,他为学生上新课,内容是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每次上新课,他总会朗读一遍,而每次学生们都会自发地给他掌声。

走进这间“书香生态教室”,教室后排布置的读书角、学生的全家福照片和绿植盆栽令人耳目一新。张老师说,教汉语,不仅是教会学生认字识字,还要让这些孩子领略汉语的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张老师通过朗读和阅读理解,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思维、自主表达。他希望孩子们多主动举手表达。他跟孩子讲解了“小桃树”不管如何困难,顽强生长的精神。

张晴群援藏前是上海同济第二初级中学的老师。他还有一个幸福的身份,“援宝”爸爸。原来去年临行之前,家里发生了一个幸福的“小意外”———他爱人突然发现怀上了“二宝”。这个消息让他又惊喜又担心。做了20年教师的他,这次来西藏是主动报名的。他说,心底总有一份援教的情结、高原的情结。10年前,他差点骑行来西藏,骑行的车子也买好了,因为爱人强烈反对,只能放下这个念头。这次报名,爱人很支持。有了“小意外”,夫妻俩也是商量了很久,爱人让他放心,毕竟援藏是他的夙愿,自己倒是要保重身体。出发前一晚,他一夜未眠。现在想来,他说没有后悔,但顾虑还是有的。今年4月上旬回家探亲,妻子剖腹产生下一个女儿,他为孩子取了小名“援宝”,意是爸爸援藏时诞生的宝宝,叫起来跟“元宝”同音。妻子出院次日,他就返回日喀则。深夜抵达,第二天一早就走进教室。

刚来援藏时,他为七(5)、七(6)班上汉语课,后来来了一位当地教师次仁曲珍(张老师叫她次珍),学校就让他当次珍的“师傅”,起初七(5)班的汉语课与次珍间隔着上,学期中就让次珍独当一面。对于七(5)班,他有些不舍,晚自习时他就会主动去七(5)班,看看那里的学生,也与次珍交流,多给她鼓励、指导。

张晴群教汉语课很有特色。在一旁的七(6)班班主任杨俊丽对他的汉语课褒奖有加,称他用心、认真、特别有办法,尤其是作文写作,他的“面批”对学生很有帮助。他现在每周会布置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周中还会安排小习作。这里的学生汉语作文的水平参差不齐,为了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他将学生的作文或者习作分成三档,好的作为范文给予表扬,中档的属于合格,还有一档就要和学生一个一个面对面地指出他们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杨俊丽老师说,由于张老师这样负责而且独特的“面批”辅导,班级里学生作文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他还会给学生开书单,鼓励他们课外多读书、读好书。今年寒假,他特意布置了一道寒假作业,要求七(5)、七(6)两个班级的学生给寒假返回上海的老师写一封信,他教他们写信的格式,如何写信封、贴邮票,在信中告诉老师他们寒假读了什么书,有什么读书的体会,有什么开心的事儿。80多封藏族学生的“家书”寄往上海,成为新春佳节的一段美谈。

这个学期开始,他牵头组织了“读一会”学生社团,每周五下午搞活动。他带领学生把七(6)班隔壁的“梦想教室”打扫干净,和学生一起选书一起布置读书角。他解释“读一会”这个名字时说,要读好书,读有价值的书;要一心一意地阅读,选了一本书,就要把书读完;还要带动身边的小伙伴一起读书,邀请他们入会。他还和学生一起阅读朗读,像电视台“朗读者”节目一样,让孩子们感受领略经典美文。他鼓励学生,在这个学期最后一次“读一会”活动中,对读完一本以上书的学生,他要赠送他们每人一本新书。他说:“看到孩子们注视的眼神,那种对知识的饥渴,那种对美好的向往,那种对老师的尊重,我感到很幸福,很满足!”

“90后”,教语文的“体育老师”

中午,记者来到教师公寓,走进金志骏的寝室,一眼看见走廊上整齐码放着6双篮球鞋。

在这支“组团式”援教队伍中,有两位“90后”的“小鲜肉”。英俊潇洒的金志骏就是其中的一位。身高1.85米,体育老师的身材,娃娃脸上戴着黑边眼镜,看上去像一个邻家的大男孩。小金教初中语文,但是酷爱体育,在海拔近4000米的日喀则与当地老师一起打篮球,且一打就是40分钟。所以,大家都叫这个不一样的“90后”是“教语文的体育老师”。

1990年出生的他2013年7月从上海师范大学毕业,进入上海市宜川中学附属学校就任初中语文教师。参加工作刚满三个年头,他就报名参加了上海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队伍。他非常喜欢“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那句话,称自己是怀揣着这份“诗和远方”的“私心”报名援藏的。妈妈很支持他,觉得好男儿志在四方,更何况援藏是国家赋予的崇高使命。那天上飞机,妈妈笑盈盈地送机。但是今年春节后重返高原,妈妈再次送行,却是哭得稀里哗啦。之前,她知道援藏支教的艰辛,但却没有具体直观的了解,她从亲戚那里知道儿子在高原熬过了一个多月无法治愈的腹泻,她既骄傲,又满心牵挂。

一个月后,小金克服了高原反应。现在,有的时候还会拉肚子,但是他已经习惯,该上课就上课,该打球就打球。至今说起来,小金还是乐呵呵的。他说,他一点也不后悔。“在日喀则的一年,不仅是我支教的一年,更是我人生成长的一年。这份成长,是我一生的财富。”

援藏支教的这一年,小金从一个进校不久的“新老师”,到当师傅带“徒弟”,再到担任初中汉语教研组的兼职教研组长,一下实现了“身份转变”的“三级跳”。他带教的“徒弟”就是次仁曲珍,去年西藏民族大学教育学专业毕业。学校要求他与次珍“一对一”结对,还请资深的张晴群老师一起传帮带。小金说:“在上海,教龄5年以内的都是新教师,我自己还是个‘菜鸟’,学校就压担子让我带教,身份转变得比较大。好在有张老师,我可以边学边做、现学现卖,我自己对新老师如何站稳讲台的体会是深刻的,因为我刚刚经历过。”

援藏支教的这一年,小金还迎来了爱情的开花结果。今年6月初,他鼓动几位好友,将恋爱近四年的女朋友“骗”上高原,在纳木错湖畔向女朋友求婚成功。念青唐古拉峰与纳木错见证了他们幸福的“海誓山盟”。

一年来,学校强化“融合”、提升“内涵”,推行了“一岗双任”的“双教研组组长制”和教研室两周一次的主题例会。下午,第三节课,初中汉语教研组的主题例会在“梦想教室”举行。10余位老师围坐一起,商讨如何让学生爱上图书馆。

主题例会由梅林花、金志骏两位组长共同主持。“一岗双任”的“双教研组组长制”就是由当地教师担任教研组组长、援藏教师担任兼职组长,让当地教师和援藏教师一起负责教研教学,以共同管理的方式实现互相学习、融合提高。初中汉语教研组组长梅林花是2005年大学毕业后从青海格尔木来西藏日喀则执教的,他父亲是在青藏公路局工作的“老青藏”。梅老师说,实行“双教研组长”制度后,教研组的教研工作步入正轨,教研活动内容丰富、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张晴群、金志骏等援藏教师的示范课、公开课等给大家带来了很好的经验,教研组也狠抓教研质量,重视教学预习、一课一得,整个教研组一起参与编写《初中汉语中考总复习》校本教材,引起了日喀则市其他学校老师的关注。

小金老师是最年轻的教研组长。接受这个任务时,他还有些担心,但既然做了就一定要做好。在教研组全体老师的支持下,他和梅老师一起筹备组织多次教研活动,教研组主题例会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就如何上好汉语课、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援藏教师和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副校长陈前一起畅所欲言,共谋良策。小金说,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大家的支持,让他对做好这个教研组的兼职组长很有信心,也很有成就感。

“卢专家”的独到与“高产”

上午,第四节课,一楼的八(4)班迎来了他们帅气的英语老师卢璐。卢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奥运五环,用全英文上课。他说,大家看看,黑板上画了什么?对,奥林匹克五环。那,你们知道上面的第一个环是什么颜色,第二个又是什么颜色……

令人惊讶的是,全英文讲课,初二的学生都能听懂,并能根据老师的思路和提问式讲课方式,进行有效互动。从五环的颜色,到五种颜色代表的大洲,从五环的排序,到古代奥运的起源,从现代奥运会的举办,到奥运精神的阐述,卢老师娓娓道来,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遇到学生可能难以理解的英语词汇,他会用中文进行解释。课堂里气氛活跃,学生争相回答,一堂看似枯燥的英语课被他讲得风生水起,妙趣横生。

卢老师的英语课上得好,是有口皆碑的。他有独到的教法,更注重课文的理解,将知识点融入到对课文的阅读理解之中。学生爱听,当地的老师也爱跟着他学。刚才,在三楼,七(6)班班主任,同样教英语的杨俊丽老师热情地介绍了卢璐,说“他是我的师傅”。他们不是正式的“结对师徒”,但是杨老师说从卢璐老师那里学到了很多很多。他的课很精彩,课前准备很充分,喜欢用问题链的形式来设计课堂,这种形式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很有帮助!

卢璐援藏前是杨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也是这批援藏教师中为数不多的几名教研员,所以大家都叫他“卢专家”。这次来西藏,他不到两个小时就做了决定。由于之前一位报名的老师家里出了一点状况,领导打电话问他,能不能成为上海第一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的一员,他起初感到有些突然,但在与家人商量后马上做出了肯定的选择。他说,父母很支持他,因为2008年汶川地震后有一个援建都江堰的名额,他主动报名了,当时家里有困难最终没能如愿,这个事一直成为他心中的一个结。父母说,人生总是要有这样一段走出去、走得远一点的经历。

来到日喀则学校后,他很快进入了状态。他不仅上好八年级的课,还为九年级老师外出培训代课,客串了一个月的十一年级(高二)的英语课。反正有老师出差、外出培训、身体不佳等原因需要有人代课,他总是二话不说顶了上去。最困难时,他一个人揽下了半个八年级的英语教学任务。在这里上课与在上海不一样,每上一节课所消耗的体力是平原地区的三倍,更何况还要应对每周四次早自习、两次晚自习,每周六额外半天的工作量 (西藏学生一周上6天课)。对此,他未曾有过半句抱怨。

在上海时,他是一名区教研员、市中心学科组成员,负责400名教师的日常培训和考试命题,给中学生上课那是绰绰有余。但是每堂课,他都精心准备,每堂课下来都是筋疲力尽;而休息片刻后重新走进教室,他又是精神抖擞满血复活。他说,每堂课我都要认真备课,这样走进教室才有底气。

教学工作慢慢步入正轨,他的教学量也渐渐恢复正常。闲不住的他主动担任英语教研组的兼职组长,和教研组长一起规范教师个人素养和教学方式。他提出了“先有规范,再进课堂”,对组内教师开展了教研培训、“听课评课活动”,组织校际“初中英语老师沙龙”,参加日喀则市的英语教学公开课比赛,成绩不俗。他说,我们不仅仅是教好学生,还要在教研、教学中与当地教师一起学习、成长。援教大多是一年,在为下一批援教老师交好接力棒的同时,要为学校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优质教师队伍”。

他是上海版《英语(牛津版)》教材的编委,也是全国版《英语(沪教版)》教材的执行副主编,拥有教材编写的经验和对教材教法的独到见解。来藏之后,他发现西藏学生中考没有词汇手册,来藏不到一个月,结合当地教材和课程标准,迅速编写了《中考英语词汇手册》校本教材。他要求学生每天学习15个单词和词组,用100天的时间掌握初中英语的全部单词和词组。经过近两个学期的试验推广,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初三学生中考前的模拟测试,总体成绩超出其他学校20-40分。现在,拉孜等县的学校也纷纷采用他编写的词汇手册。课余,他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校本教材的编写上,一共编写了《词汇手册》《语法教程》《初三总复习册》等6本校本教材,在本批援藏教师团队联合本地教师编写的28本校本教材中占比逾五分之一,被公认为“高产作者”。

“阿孜拉”,为女足再援藏一年

下午,第四节课,金志骏初中汉语教研组的主题例会活动还在进行中,初中女足社团活动吹响了哨子。带领女足社团活动的是体育老师赵冀辉。

高原下午的阳光十分灼人,赵老师穿着短袖运动衫,一点也没有顾忌。他带领20多名学生列队报名,然后将队员分为两组。一组是提高组,已经训练了几个月的,围成一圈开展有球传接;另一组是基础组,刚开始训练不久的,他让她们分成三个小队开展带球练习,扣、拨、拉三组带球活动。他今天安排带球训练、射门训练和对抗训练三个内容。帮助他一起训练的达瓦次仁,是学校的总务副主任兼体育老师。

女足社团活动,是这批援藏教师进校后最早开展的社团活动。去年开学后,赵冀辉会同其他援藏体育教师,对学校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和学生的体质情况进行了调研。他们发现,实验学校的初中部女生多于男生,从学生的体质数据考核情况看,女生的身体素质不是很理想,原因是女生在课余体育活动时能够选择的项目很少,往往只能在操场边上看男生活动。在组织校园足球活动时,赵老师发现部分女生对足球也非常感兴趣,有积极参与的意愿。开展女足活动,组建一支女足队的念头油然而升。他觉得,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不但要在文化成绩上占领高地,在文体活动方面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去年9月,他首先在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开展比赛选拔;9月底,学校女足组队成立,一周至少组织四次社团活动。学校希望女足活动成为进一步推进学生社团建设,实现“融合”、提升“内涵”的一个模板。

高原的缺氧,昼夜的温差,给女足训练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面对“零基础”的学生,赵老师教得很耐心,在严重缺氧的环境下,他要一边做示范,一边不停地大声叫喊,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工作强度可想而知。一冷一热,赵老师好几次冻得着凉感冒,膝盖也出现了轻度关节炎的症状。但看着孩子们从一点都不会,到有模有样地运球、传球、过人、射门,他内心充满着快乐和收获。

赵冀辉对足球有一份特别的感情。为了搞好日喀则市上海实验学校的女足队伍,他自愿申请留下,延长援藏一年。首批36名一年期援藏教师中,有两人申请延长援藏期限。援藏前,他是田林三中的体育老师,徐汇区中学生足球队的主教练。他2002年毕业于上海体院足球专业。他说,去年报名来西藏支教时,家人也拉不住。随着女足社团活动的开展,实验学校的女足在日喀则,甚至在西藏也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学校希望女足社团能继续下去,合作的老师和参与的学生也希望他能再延长一年的援藏支教,他和爱人“磨了半年”才获得了“批准”。他很感谢家人的支持。“师傅”朱炯老师也一起帮助做了赵冀辉家人的思想工作。赵冀辉2001年在田林三中实习时,朱炯是他的带教老师。朱老师这次是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四名三年期的管理干部之一,担任实验学校办公室主任。最后小赵老师的妻子想想,他在上海平时也是忙于工作,周末常常不休息,人在上海和不在上海差不多,主要是担心他的身体;岳母特别支持他,现在帮着一起照顾读小学二年级的女儿。

赵冀辉说,高原生活是艰苦的,但是援藏工作是快乐的。他享受这样的快乐,正是第八批上海援藏干部联络组倡导的“快乐援藏”理念的生动写照。

女足社团活动结束了,女足姑娘们脸上挂着笑容,笑嘻嘻地称呼赵老师为“阿孜拉”,与老师道别。原来,在平时训练活动中,赵冀辉常常用惊讶的表情和语气指出学生技术动作的不到位,学生就用藏语表示惊讶的“阿孜拉”来称呼老师。赵冀辉说:“我觉得这是学生对我的一种亲近和认可,我接收这个‘外号’。”

今年7月,随着首批“组团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队胜利返沪,赵冀辉将带着他的女足队员来上海集训访问,与对口援藏几个区的“校园足球”学生交流比赛。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