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阅读】探《史记》的天人之际

2017-07-03信息快讯网

【新阅读】探《史记》的天人之际-信息快讯网

 

《天人之际:薛仁明读〈史记〉》

 

薛仁明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版)

 

■方怀银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出了其写《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天人之际是尊重自然规律、崇尚天心与人意的高远的生命状态。这种到今天基本没变的生命状态是中国文明的基因。因此《天人之际》作者薛仁明认为,读《史记》有两个关键的切入点:诗情和修行。诗情指《史记》的文章有“乐”的境界,无关宏旨的闲笔铺排。修行则是将历史与当下对照,借助太史公的生花妙笔去“格物”。既能从中了解历史的成败得失,更要懂得成败得失之上历史的“魂魄”问题,进而照见我们所处的时代与自身。

 

本书是薛仁明在台北书院的六堂课的讲课记录,以《史记》中《高祖本纪》《项羽本纪》《留侯世家》等篇章为蓝本,释文解意,讲述了刘邦、项羽、张良、陈平四人的历史细节。之所以选取刘邦这帮人,作者认为他们具有“鲜明的人格典范”,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民间”。儒释道加上了民间,中国文化才会庶几完整。透过历史细节的解读,得以窥见刘邦等人的生命状态,即活在“天人之际”的状态,也从中知晓秦亡汉兴、刘胜项败的真谛。

 

既是讲课实录,作者“更在意的,则是生机流畅与当下应机”,常常会“跑题”。这跑题类似太史公的闲笔,令读者胸襟一开,气息绵长,不在历史概念上打转。例如,由日本人对项羽的肯定,“跑”到中日文化的差异上,指出“日本人学唐代,更多是‘形’;学南宋,则学到了‘神’”。由《史记》中常出现的“不详”,生发出儒学治国以及体罚学生的问题,“有时候,人愈有道德,造出来的灾难就愈大。”看似跑题,实则是提出了儒释道的融合与文化差异问题,让读者把书读明白,“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朗豁”。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