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限塑令”为何沦为“卖塑令”
今年是“限塑令”正式实施的第9年。“您需要塑料袋吗?”人们在购物时,往往选择花几毛钱买个塑料袋。调查显示,限塑令处境尴尬:小商铺直接提供免费塑料袋,大商店卖塑料袋,已是司空见惯之事。在一些地方,限塑令可说名存实亡,已几乎沦为“卖塑令”。
塑料袋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白色污染,贻害甚巨,可谓众所周知。塑料袋之所以大受消费者青睐,原因十分简单:方便。限塑令实施的初衷,正是从减少这种“方便性”入手,提高塑料袋获取的成本,让用户为使用塑料袋支付一定的费用。但从效果来看,这样的初衷在很大程度上落空了。
上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 41.9%的受访者认为“限塑令”执行得还不错,31.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26.4%的受访者直言效果差。菜市场(69.4%)、街边小摊贩(65.5%)和超市(56.3%)被指是塑料袋使用最多的地方。86.4%的受访者认为需要对塑料袋使用情况进一步治理。
平时购物,人们会在意花几毛钱去购买塑料袋吗?60.1%的受访者会在意,39.9%的受访者则表示不在意。哪种场合塑料袋使用最频繁?菜市场(69.4%)、街边小摊贩(65.5%)和超市(56.3%)被指使用最多,接下来是快递和外卖(32.9%)、商场(22.1%)。
关于“限塑令”的实施效果,41.9%的受访者认为还不错,31.6%的受访者认为一般,26.4%的受访者直言效果差。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认为,“限塑令”的执行效果并不太理想。从社会现状来看,基本上是商家赚钱,消费者买单,塑料袋随意使用,这不是“限塑令”的本意,“限塑令”本意是要遏制和杜绝塑料袋盛行的局面。但现在看,塑料袋仍是生产如故,销售如故,使用如故,商家赚钱如故。
面对塑料袋产业的各个相关方,政策执行陷入监管之难。首先,塑料袋几乎渗透到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再强大的监管力量,面对洪水般的生活细节也难免捉襟见肘,这导致政策的执行效率较低。其次,塑料袋生产商和零售商家有着利益最大化的诉求,也就有了逃避监管的动机;而消费者由于享受着塑料袋带来的便利,已养成短期内难以割舍的消费依赖。监管有难度,生产有利益,消费有依赖,各方行为的交叉地带,恰为塑料袋留下生存空间,使得限塑令陷于空转、难以落实。
在既有的困境之外,限塑令还面临新的难题。单看这几年随着“互联网+”兴起的快递业和外卖业就可知。有人做了这样一个统计:按照每个订单平均使用两个餐盒估算,目前国内互联网订餐平台一天使用的塑料餐盒量约达4000万个。快递行业一年需要120亿个塑料袋、247亿米的封箱胶带。在互联网经济高歌猛进之时,小小塑料袋的问题已经不能不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