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

2017-07-29信息快讯网

“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信息快讯网

 

“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信息快讯网

 

“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信息快讯网

 

“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何易

夏天,为什么要讲汤婆子的故事? 因为“外婆家才有的”汤婆子现在成了婚庆市场的“小网红”。百年老店王大隆悄悄地把老紫铜汤婆子制成了“迷你版”,金光灿灿给新婚夫妻“添金”,让不少上海新娘心动;“汤婆子”用沪语发音如“孵子”,这个好口彩让婆婆心动不已。借着“金玉良缘”这个俗得让人无法拒绝的心愿,汤婆子这个老物件又簇簇新地回来了。

夏天讨个“汤婆子”焐冬

地处豫园老街的王大隆,创立于清朝嘉庆年间的1798年,历经两百多年历史,是一家靠铸造工艺来传承的老字号,沉淀着代代相传的技术和意匠。汤婆子外表古朴,技艺传统,虽然现在有空调、有地热、有电热毯,却还是有不少老上海对她不离不弃。老上海人说,现代取暖工具哪比得上汤婆子健康“贴肉”? 可是,每到隆冬季节,买纯铜手工制作的汤婆子,要排很长的队;所以,夏天,来“王大隆”挑选汤婆子的人不少。

由于铜的导热系数好,所以汤婆子多是以黄铜铸成,扁圆形状,与现在流行的运动项目———冰壶很像,只是要小上一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店里开始做铜汤婆子,可以说是上海最早作纯铜汤婆子的。”王大隆项目总监刘旖介绍,最初能买上一个王大隆的紫铜汤婆子那可是家庭殷实的象征,毕竟她价格不菲,需要小心呵护———要传代的啊。

在壶内装上热水,再用毛巾或布包上,放在被窝中靠脚的一端,一整晚都热乎乎的。 “真是久违了啊,小时候每每都是奶奶在睡前冲好汤婆子,包上套子后放到被窝里。”前来采购的李女士选中了一个价值340元的“汤婆子”,“买‘汤婆子’是我们老上海人的习惯,因为她安全耐用。小时候,不管外面风再大雨再大,回来冲个汤婆子往被子里一塞,就感觉整个春天都在脚下。天亮之后,汤婆子就‘出空身体’———壶里的水还有余温,用来早晨洗脸汰手,一点点勿浪费。上海人‘做人家’,一滴温吞水也勿舍得。”

“随着电热毯和空调等取暖电器的大量普及,汤婆子很长一段时间销售并不是很好,但我们还是坚持将汤婆子放在店里最醒目的地方”。刘旖说,从2000年开始,不时有怀旧的老顾客来买汤婆子。李女士说,她一知道豫园有卖汤婆子后就立即过来选购。除了感受怀旧的味道之外,她更看重的是汤婆子的安全、环保。“电热毯、空调开着都容易让人特别干燥、不舒服,一般的电热水袋使用起来特别不放心。”李女士还特地为汤婆子选购了一个时尚的套子,“脚放上去的时候,就一点也不觉得烫了。”

现在,王大隆的汤婆子全年销量超过1万个,冬天旺季时每天都能卖出近100个。“由于纯铜汤婆子生产需要一定时间,销售旺季很容易断货,所以现在不少老顾客都在夏季来买”。记者了解到,现在王大隆所售卖的汤婆子共有十几个品种,价格在260元到4500元不等。

一只蜂巢紫铜汤婆子的诞生

一块铜,经过铜器匠人的千锤百炼,可成为一件稀罕的精美铜器。这里面包含了千百年来古老技艺的传承,长着厚茧的双手传递着手作人的心思,手工敲打的大大小小的捶点记录了岁月的质感,诠释着铜器的灵魂。

今年55岁的王大隆技艺传承人郑洪金,做传统铜器已有近30年了,依然觉得纯铜手工制作的紫铜汤婆子工艺不简单,“打紫铜是一门绝活。紫铜纯度高,质地偏软,要敲出3毫米厚的铜壶壁,只有将十多张铜板叠在一起,慢慢敲打。”说起打铜,郑洪金敞开了话匣子。“以前,十几张紫铜板由学徒先打薄了,剩下的活儿有难度,一般由大师傅做———他们将这十几张铜片放进一个叫砧窝的木头模子里,换小锤仔细敲打,壶身初成型,壶壁皆3毫米厚;然后,一个一个分离开,再打制其它部件。”

郑洪金拿出店里的用传统点锤法打造的蜂巢紫铜汤婆子给记者看,“这上面的一点点凹点花纹都是经过千百下击打锤炼出来的,一点功夫都少不了。”

以前的店铺,里间有熬铜炉和地炉。熬铜炉用来化铜矿、析纯铜、作铜板;地炉,用于加热软化铜板。外间,即店铺,师傅们各显身手制作紫铜汤婆子,用铜板敲打出两个扁的半球,其中一个半球中间留孔,用焊锡焊上预制的“罗口”,再把两个半球合起焊好,然后焊上拎攀,把表面打磨抛光,一个汤婆子才能制作完成。“一个成品要花近一个月的时间,费工费料,当然价格也不菲,这个蜂巢紫铜汤婆子就要4000多元。”

从最早开始跟师傅学徒磨刀剪,到打铜器,再到焊接汤婆子,郑洪金见证了一代上海人对铜器的喜爱和爱惜。“传统款式的汤婆子是双层的,里面能装一瓶半开水,保温效果非常好———用到第二天上午,里面的水还是暖的。”郑洪金介绍,做一只大规格的传统紫铜汤婆子要用3斤纯铜;小规格的也要用1.2斤,一次可以灌半瓶左右的热水,拿在手中小巧玲珑。

“现在产业化了,很多步骤被机械替代,节省成本又能提高产量。”现在,厂里做一个汤婆子,先把铜材用高温冲压成两个圆片,再用铆钉把它们连接起来,并用焊接技术使之紧密合在一起,大致成型后,再装壶口和手柄,随后多次抛光打磨就行了。

比起手作,工业生产的过程看上去简单了不少。但事实上,除了铜材冲压,余下的重要工序仍然要靠人工制作。其中,最难的就是焊接。尤其是冬天,铜片在低温环境下焊接容易“爆”出小洞,这时整个汤婆子只得报废。

学材料学出身的刘旖说:“铜材很特殊,再次补洞焊接时会变得更硬。正常情况下,铜片在1000℃时可以熔化,那么补洞时的焊接温度就需达到1500℃至2000℃才行,所以二次修补的难度比重做一个新的更费劲。”由于“补洞”难度太大,焊接时也得极其讲究,得一气呵成,不能有气孔。刘旖说:“有些气孔是肉眼无法看到的,检验的时候得往汤婆子里面打一定压力的气再放到水里,等待1至2分钟后,水中冒出气泡,就说明有气孔。有气孔的汤婆子用上三四年就会有点漏水。”

“以前纯手工打造,一个月只能做几个汤婆子。引入机械化制作后确实效率提高了。但是,如今会老手艺的老师傅越来越少,所以汤婆子依然无法大批量生产,一到旺季就不时出现断货。”郑洪金说。

匠心延续“铜趣”依旧

两百多年的沧桑光阴里,王大隆的后人一直恪守前人祖训,工善其事,先利其器,十分注重传承铸造的修磨技术,因此人人拥有一手“三分磨、七分敲”的过硬技艺。但是,老字号要想在瞬息万变的科技时代里、在城市中谋求新生并枝繁叶茂,还得静下心来思考这个时代的人们究竟需要什么。

毫无疑问,“汤婆子”是老上海的一抹温暖记忆,但刘旖觉得“年轻人的认同才是成功的关键。因此,这几年,百年老店的产品设计、包装和营销手段上越来越多种多样,尽量迎合不同人群的需求。

比如,让汤婆子从实用商品慢慢转向礼品,把“好日子、好运来”的市井文化延伸到铜制品的开发上。在传统汤婆子的基础上,王大隆先后开发了椭圆形汤婆子、铜雕龙凤汤婆子等新品种,赢得了市场的认可。还推出了一系列铜器婚庆产品,比如传统小摆件同心锁、子孙桶、聚宝盆,各类迷你、小型汤婆子更是受人青睐。

“旧瓶装新酒才能让我们的产品做得更好。”王大隆有了“焕然新生”的活力,刘旖对未来也是充满信心:匠心延续百年,“铜趣”历久弥新。

本版摄影:袁靖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