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

2017-07-29信息快讯网

 

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信息快讯网

 

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信息快讯网

 

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信息快讯网

 

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信息快讯网

 

回归“怀袖雅物”的本真-信息快讯网

■本报记者 何易

盛夏逼近。曾经,这个时节,小区的绿地里,老太太们三五成群,摇着扇子唠着嗑;公园的石凳旁,老先生们握着折扇下着棋;路旁的广场上,有人边喝着茶边摇着蒲扇……人们拿的扇子种类虽然不同,但那份闲情却是一般无二的。

如今有了空调、电扇,折扇的实用功用急速下降。不过,去中华老字号丽云阁走走,折扇的情趣依然能挑动人们的情志。店长汤德苇出生于1987年:“虽然店里现在包括我,员工不到10人,但一年销售各类扇子却要5万把,厉害吧!”

说起来,折扇诞生之初便不是引风纳凉,而是一柄“怀袖雅物”。如今,不过是回归本真。

因雅集而生的百年扇庄

上海豫园的九曲桥畔老街上,丽云阁金字招牌高高耸立,它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 (公元1888年),至今已有124年历史,是上海最古老的中华老字号扇庄。

清末民初的上海,书画扇笺行业既是一个古老的行业,又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豫园的庙市一度是上海及各地书画家交流书画艺术、创作和销售作品之地。海上画派的一些重要人物,任伯年、吴昌硕等经常到此雅集。书画家聚集在一起,需要笺纸、笔墨,还要裱装,代为销售,丽云阁应运而生。

丽云阁扇庄前面为商店,后面为工场,经销产自苏浙地区的各种扇子、笺纸,名人书写的对联、楹联、折扇及各种书画作品,并代客裱装,出口日本及印尼等东南亚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丽云阁走上了公私合营的发展道路,逐渐发展成为专营名扇、剪纸、工艺画和旅游品的特色商店,并维持着维修扇子的传统工艺。

店长汤德苇有些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玩扇子”了,丽云阁也在新的环境中不断对扇子进行创新———扇子的实用性消退,但是制作精美加上名人题诗作画的扇子,成为了收藏品、工艺品。最受旅游者青睐的还是开扇摇香风的檀香扇,不少来上海玩的游客慕名找来,一买就是十几把,回去送妻女、朋友。

108道工序将修竹变折扇

手工折扇,共108道工序,纯手工折扇的市场价格在千元左右。“怎样看一把扇子是不是好扇子?”今年55岁的丽云阁当代制扇修扇技艺传承人施正飞从工作案台起身,随手拿了一把扇子递给记者看,“一把扇子分为扇骨与扇面,多数都是用竹子制作的,上好的扇骨用料是湘妃竹,因为湘妃竹本身有花纹,观赏起来很美丽。普通竹子制作的扇骨更考验制扇人的工艺———其刀工如何,扇骨磨得细不细?论扇面,则要看扇面的制作工艺、品种,最名贵的当数泥金扇面。”

“做一把纯手工精品扇,从材料到造型,每一把都要花上十几天工夫,加上扇面的晒纸工艺,花的时间就更久啦!”说起制扇,施正飞泛出孩童般快乐的笑容,“光原材料准备就有砍竹、锯竹、破边、冲边、水煮、扎篾、打眼、选边、刨皮、对号和打磨这11个步骤。要把竹子锯成竹片,然后用加有稻草的清水煮竹片,以达到防蛀的目的并使竹片柔软易于加工,煮好后再将竹子的表皮去掉,放在透风处日晒夜露,但绝不能淋雨。”施正飞说,不同品种、成色的竹子需要日晒夜露的时间长短不一,有的三五天就够了,有的则要放上十天半个月甚至数年。直到竹片色泽泛黄后取来竹子的头青才能用来加工扇骨。

扇骨和扇面的制作工艺更为繁琐、精细。要把初具雏形的扇骨在尾部打好孔,并用丝线固定住“扇头”,然后来回削磨,“打磨扇骨的步骤统一叫‘刨梢’,就是用各种工具将扇骨打磨成成品扇的既定形状,如方头、圆头等。”施正飞告诉记者,打磨扇骨是最费时也最能看出技术水平的步骤,这一步往往要费时一周左右,需要用磅刀、扇刀以及各种型号的锉刀来回打磨万余次。

扇骨制作完成后,还要做扇面,通常都用素面———以白色宣纸为底,割出扇面的形状,用米糊粘一层宣纸风干,再糊一次风干,最后扇口绫绢裱边。丽云阁一直保持着两面一里三层扇面的传统技艺,“扇面制作完成后,一般收藏者都会自己先把玩‘包浆’一阵子。等扇骨透亮之后,再请名家在扇面上题字或作画,再送来店里让我们将两者组合装配。”施正飞一边把玩扇子,一边告诉记者,“能想象吗?制作一把纯手工的竹扇前后有108道工序,光是制作周期就需要一星期以上,每一个环节都倾注着心血。”

做扇还要“看天吃饭”,为了让扇子保存得更久,制作初期的制料很讲究,盛夏黄梅雨季这段时间就是制扇“禁日”,怕扇骨、扇面无法晒透,导致霉变。

“现在,纯手工的扇子市场价格最低也在千元左右,做工、材质出彩的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即使是这样的高价,仍然供不应求。遗憾的是,虽然市场上对手工扇子的需求一直很热,但制扇人却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要做出一把能够得到市场认可的手工折扇,需要用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来不断完善技艺。正是如此长时间的投入,让不少年轻人望而却步,“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些老手艺了。”施正飞告诉记者,直到现在也只有店长小汤愿意跟着学,希望能把技艺传承下去。目前,丽云阁也在尝试技术改进与保留传统之间寻找平衡,通过机器设备降低部分工艺程序的资源耗损。

修扇子,其实是在成全他人

“一把老折扇,几根竹片与一页画,却能让人感受到它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美好和情怀。”折扇修复,是丽云阁从建立至今保持的一项业务。施正飞总觉得,若是能让一把被岁月侵蚀得面目全非的“破”折扇有脱胎换骨的机会,那它的主人该是多么高兴。

扇子虽小,一共就只有三个部件———扇骨、扇面、销钉,但大有学问。扇骨的时代特征比较明显。施正飞说,圆头扇骨、直式方头扇骨、十三档十四档十五档的扇骨,特别是一尺至一尺二的大扇,年代都较早。十八档八寸扇是解放以后才流行起来的。扇骨的材质分类也很细,就有象牙、牛骨、玳瑁、檀香木、湘妃竹等。价位也从几百元至十几万元不等,“现在各类名贵扇骨原材料紧缺,很多特色扇子已经都没有了。”汤德苇说,以前丽云阁有一款很出名的男式老山檀香扇,2015年,丽云阁最后一把老山檀香扇骨以1.2万元卖出,就此绝迹。

正因如此,修扇的技艺显得格外重要。

“成全他人,也成全自己。”施正飞如此评价自己的扇骨修复工作,“若论制扇、藏扇、书扇、画扇,在全国来讲虽是小众,但终究有人为之。但论扇骨修复,全国可能没有几家。”

去年夏天,一位老先生慕名找到施正飞,寒暄几句后,老先生欲言又止,似有心事。后来老先生从包里拿出一个红木扇盒,不好意思地跟施正飞说:“我家祖上传下一把象牙古扇,可惜断了一根扇骨,不知能否修复。”

“我打开一看,是一把精美绝伦的大开面象牙扇,年代久远,保存极好,就是第三节一根扇骨从下部完全断裂了。”施正飞回忆,“扇子是古物,东西很好,但现在象牙是禁止销售的物品,根本找不到材料来修。”

但老先生坚持要修,“这个物件是家族书香门第的唯一记忆,是曾经门楣辉煌的佐证,多年来一直想把它修复,给后代留个纪念。”施正飞决定要完成老先生的心愿,最后,他用特殊的包金镶嵌手艺将断扇骨拼接后套上扇面,完成了修复。

施正飞还给一些年代久远的扇子做修补、换扇面。 “很多人手中留存的扇子已经都谈不上是一把雅致的扇子了,我会把这些扇子拆掉后重新打磨,之后为其穿上牛骨钉。修补扇子,其实同做一把新扇子没什么区别,前后也要经过上百道工序。”

有一回,一位宁波客人赶到豫园找到施正飞,希望能帮她修补祖母传下来的扇子。施正飞一时找不到老材料,他足足等了几年也不愿意滥竽充数使用不够“档次”的替代品。施正飞说,“用古法手艺制的折扇不抛光、不打蜡、不贴梁,就是坚持还原传统和本真。”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