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青少年科创大赛开幕 中小学生创新回归兴趣与本真
大同中学学生现场演示中药液体创可贴。报记者 沈湫莎摄
昨天的上海科学会堂人头攒动,由市科协、市教委、市科委等1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这里举行。今年是大赛创办以来人数最多的一届,仅报名人数就比去年增加了40%。530项目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60项科技创意入选终评,他们将在两天的评选中优中选优。
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走过了30多个年头,参赛项目自然是一届比一届更加“高大上”? 错了,这届大赛入围终评的许多项目都“孩子气”十足,背后却透露出一个“真”字———真的由孩子自己提出想法、自己动手完成的作品越来越多了。
孩子的科学创意源自生活
孩子们想要完成一个科学项目的初衷,大多是源于生活的。
控江中学附属民办学校的王仪宁,在夏天坐车时感到身体不适,想弄清楚汽车4扇门如何开关才能优化汽车内部温度。他和小伙伴用亚克力玻璃做成一个汽车1/8大小的箱子,装上加热器和7个热度传感器,通过开关4扇门来研究箱内温度的变化。在试验了23组数据后发现,只开左前门,扇风10次的降温效果最明显。
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一学生夏欣媛研究哪种植物最具有美白效果,就是出于女生爱美的天性。当她步行在人民广场上,看到白玉兰花盛开时,就想到洁白的白玉兰花是不是有美白效果呢,于是,一个名为“白玉兰树皮提取物抑制斑马鱼黑色素”的研究课题就开始了。
大赛评委、华东师范大学侯老师对此感受最为明显,他说:“孩子哪有那么多‘高大上’的想法,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并对它感兴趣,找到科学的解决它的方法和思路,就是大赛的目的。”
不复杂的科学也吸引人
医学与健康学组别向来“高手云集”,在一堆使用高尖端仪器设备、涉及基因组学的研究项目中,位育中学学生张远星的“用手机App早期诊断发现老年帕金森症状”的项目并不起眼,不过复旦大学、中科院的两名医学组评委在走了一圈后,却在这个项目前停了下来。
全球约有600万帕金森病患者,约有一半在中国,越早发现患病治疗越有效。张远星通过翻阅资料,设计了9个问题,包括“你从椅子上起立有困难吗”“你的脚是不是有时突然像黏在地上一样抬不起来”等,通过手机发送给中老年人做筛查。
一位来自中科院的评委说,现在临床早期筛查帕金森病人的方式仍然采用纸面问卷的形式,他们还没想过做成电子问卷,这个创意能极大扩展筛查范围。
没有复杂的实验,没有深奥的基因组图谱,在评委看来,一个传播方式的小小改变,也是科学创新的一部分。
大赛评委最看重的是“真”
“自己做的还是老师做的?”“这个二极管是在哪里买的?”“提取物实验中,试管需要清洗几次?”只要随口问上几句,孩子们的项目是不是真由自己做的,评委心中就一目了然。
复旦大学信息学院的石老师刚和一位孩子聊完,他说:“虽然项目做得很好,但问到项目中的元器件多少钱一个、在哪儿买的时,孩子就支支吾吾回答不出了。”他说,宁愿少一些“看上去很美”的项目,多一点不完美的“真”项目。
做“真”项目的孩子们与评委交流时总是眉飞色舞,他们会把做项目的过程说得头头是道,而没有深入参与的孩子只是说些原理和公式。评委侯老师说:“我喜欢听孩子们做项目的细节,每个孩子都很有创造力,我们听着很有趣。”所以,“真”项目也更容易打动评委。
■报记者 沈湫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