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将帮助3-12岁孩子形成良好的体态和性格
体适能,简单说来是身体素质,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等等都在此范畴中,还有个很容易忽略的点,就是体态了。
练好体适能,当然最直观的变化就是纠正身体姿态。像圆肩、驼背、高低肩,相信很多家长平时也都很注意提醒孩子的姿态,可是总没办法改变是吧?姿态一旦不纠正影响是终身的!当然咯,还有个非常明显的感受就是,体适能好的小朋友呢,医院去的少。
除此之外,在训练体适能时也是在训练感统能力,小孩子由于神经细胞没有完成分化,所以走路、跑步都有点摇摇晃晃,不协调。加强体适能训练也可以帮助孩子迅速学会一门运动,这就好比为金字塔的基底。
同时,体适能会帮助孩子塑造性格。你也许会发现有些爱运动的孩纸是不是更活泼,更大方呢?
体适能训练的最大亮点
能帮助孩子塑造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运动习惯,进而促进未来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比如可以培养出孩子的决策力,冒险精神,毅力和自制力。
我们大家都仰望华尔街精英们的高智商高颜值,殊不知别人体格也是牛哄哄的。一年一度的华尔街铁人赛集结了22-62岁凡是体育爱好者的华尔街精英们,他们平时忙于高楼大厦间,却丝毫没有松懈运动。的确,体育中的很多精神比如快狠准就是他们工作的必胜法则。
Morgan Stanley分析师Tom McCarthy,耶鲁前校足球队队长,40码冲刺4.78秒。
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Osbon Capital的创始人John Osbon连续做了7次引体向上。
如何选择专项运动
怎么选择一个运动项目,是很多家长都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选择运动并没有一个标准,很多时候受周围环境影响。
但是,在选择运动时,也要明白不同的运动会强调哪些性格特质。
比如篮球,是一个集体性运动,讲究团队的合作能力,在关键时刻也要有称霸全场的领导能力。
网球,是一个孤独者和勇敢者的运动。要独自面对对手,忍受无形的压力。
跆拳道、柔道,这种格斗型运动,其实是让人学会面对敌人更勇敢,同时也必须谦虚克己。
而高尔夫呢,是一个很需要有独立思考能力的运动。在打球时清晰判断环境。比如风速、草坪特征、精确的击打点。所以大多数高尔夫者很是沉稳,且不会违背事物发展规律。
所以,专家给出建议是,在运动项目选择上需要摸清孩子的性格,思考应该着重培养哪一点,如果想改变某些性格弱点,则选相反的项目。比如孩子性格本身比较急躁的,就适合选择沉稳冷静的高尔夫。性情比较腼腆,那么就尽量选择篮球或足球这种要求团队合作及表现力的运动。
专项运动和体适能关系
体适能是所有运动的基础。能调整体态,提升孩子的身体素质,训练孩子的感统能力、身体协调,教会孩子懂得控制自己的身体,达到身体自由。
在孩子12岁前有2-3项感兴趣的运动,在12岁后有1项擅长的项目就非常好了。
下面是一些精选出的家长提问,快来看看他们的疑惑是否您也有?
Q1 小孩子已经报了跆拳道,冰球等一些运动,还有必要再报体适能课吗?
有人说报了跆拳道、冰球等 ,有没有必要报体能班,这就好比你去美国买了各种化妆品、名牌衣服、各种电子产品,准备回国,却没有个大箱子装!身体是承载这些专项的基础,说句实话,兴趣班教练不可能都在教专项,根本理解不了,也做不到。你说腿没劲,能蹬冰吗 ?核心没劲,腿能踢出来吗?
Q2 老师,请问不到六岁的孩子对于他,这样安排运动量大吗?会不会影响孩子身体发育,冰球每次两小时,跆拳道两小时,加上游泳一小时。
不到6岁孩子完全可以去进行专项练习,比如Tiger 3岁就去打高尔夫。他是个天才,天才往往在从小就表现出这种特质,但专项不能过早是指的不能只练这个项目,其他不去做。此时身体能力提升更加重要,因为体能是全面的,平衡的,练好体能对于学习专项也是有帮助的。
关于运动量,你们会发现,孩子只要感兴趣他们就不会累的,他们可以疯玩4-5个小时。但是,他们专注力很有限,我们学一个东西是学习技巧,孩子学习这个技巧可能坚持不到15分钟,除非她觉得特别有趣,大部分专项训练时有效的学习时间并不长,只是培养他,让他知道、有兴趣。我建议,孩子每天训练不超过4个小时,且不能按照强度去定量 ,他们不需要强度,他们就是玩,就是开心,就是享受 。
并且我建议多安排团体性质的课程,他们会很愿意参与进来,产生归属感,而当收到老师表扬后或获得某个比赛冠军,就会有成就感。逐渐地,成为这个运动的小专家,发烧友。最终,可能真的走上这个运动的道路。总之,玩、朋友、赢,是让孩子不断深入的动力!
Q3 5岁多的孩子打高尔夫,因为是单边挥杆,会不会影响正常的身体发育
高尔夫的单边运动会导致身体单侧负荷大,出现身体问题,但不要因此而因噎废食。事实上,每个项目都有这样问题,家长要配合体能教练帮助身体回归平衡,所以,专项技能训练要与科学身体训练结合才可以。
Q4 请问体适能什么阶段的孩子适合进行训练?
体适能不分阶段都可以练,只是练得内容不一样。
看完之后是不是突然明白很多呢?对于孩子的体育开发,学问真是太多了。让我们持续学习,持续实践,持续朝更好的父母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