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37年,全面“复原”北京数千年人文地貌
《北京历史地图集》内每一幅地图都以“古今对照”法展现了北京不同时期丰富的历史地理要素。(北京出版社供图)
■本报驻京记者 李扬
北京建于公元6世纪的北齐长城,比人们熟知的明长城早了近千年;地处东南的通惠河,数百年前的水流竟引自京西的玉泉山;京城各代会馆实际有千余处,比此前记载的会馆数多出一倍以上……
历经37年,由北京大学和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联合编纂、已故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倡议并主持前期工作的 《北京历史地图集》 日前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套书共三卷75万字、地图460幅、历史照片200余幅。每一幅地图都以“古今对照”法展现了北京不同时期丰富的历史地理要素。元京杭大运河全图不仅绘出京杭大运河的走向,还用不同符号标出古省界、今省界、一级政区治所、二级政区治所、都城、今省会、今地级市等要素;北京地区长城图不但有明长城、北齐长城的分布,还点出了戍所、今居民地;会馆分布图以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符号,区分出创建于明、清、民国等不同时期以及省、府郡州、县邑等不同等级的会馆。
有专家认为,作为北京历史地图“家谱”,《北京历史地图集》全面、系统、翔实地展现了北京从部落到大都的数千年变迁,不少研究成果刷新了人们对北京历史的认知,在我国历史地理领域具有开创意义,从国际范围来看也是领先的科研成果。
大家半个世纪宏愿终于实现
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的俞美尔教授今年已78岁高龄,1979年,她被单位派去北京大学参加由侯仁之先生主持的《北京历史地图集》的编纂,自此参与并见证了它全三卷编纂出版的全过程。
解放初,时任北京都市委员会委员的侯仁之就提出编纂北京历史地图的构想,得到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支持。1958年,在建设人民大会堂挖掘地基时,发现地下埋藏有古河道,成为影响城市建设的重大隐患,侯仁之受命研究北京城区地下古河道情况。1965年春,侯仁之向北京市政府汇报研究成果,万里副市长传达了周恩来总理关于编纂 《北京历史地图集》 的意见。但此后几经波折,《北京历史地图集》 编纂1979年才正式开始。
北京出版集团的刘娜是这套书的责编之一,她用“抢救性工作”来形容它的出版过程:“许多参与编纂的专家学者年事已高,而 《北京历史地图集》 又难度极大,有的图甚至好几年才能完成,任务既艰巨又紧迫。”
刘娜介绍,《北京历史地图集》 共三卷。《政区城市卷》 和 《文化生态卷》 分别初版于1986年和1996年,均由侯仁之先生亲自主持编纂。前者反映了从商周直至民国现北京市域范围内行政区划、城镇居民点的变化;后者讲述了北京地区自原始社会以来的自然环境变化。此次修编再版,补充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人文社会卷》 则是全新内容,2000年开编,由侯先生主持,2003年,侯先生年事已高不能工作,改由他的学生、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唐晓峰主持,展现北京市域范围内不同时代的人口、居民点、文化、经济状况、交通、军事等诸多要素的发展变化以及老字号、名人故居、宫殿、王府、坛庙等人文要素的情况。
遗憾的是,侯仁之先生2013年离世,没能看到 《北京历史地图集》 全集的出版,但是,编纂团队始终朝着侯先生提出的“尽可能全面反映北京的人文地理面貌”目标努力。
首次绘出北京境内北齐长城分布图
北齐是南北朝时期的北朝割据政权。这个仅存在了28年的地方性政权,不惜巨资,先后7次修筑了5道长城。其中一道,在北京境内由昌平以北向南经锅顶山,再向西拐入门头沟区,而后入河北省。
早在2004年,唐晓峰与团队成员在编绘 《北京历史地图集》 过程中就注意到北京北部山区有一些与明长城显然不同的古长城遗址,但是文献记载含糊不清,只能依靠实地踏勘。
唐晓峰了解到,北京密云县退休教师张伯丞曾踏查过古北口一带的古长城遗址,于是登门拜访。“当时这位张老师已经70岁了,还是立刻决定带我们到山上去,但是在张老师带我们去的地方并没有看见明确的长城遗址。后来,我们在公路另一侧的山上终于看见了古长城遗址,非常清楚,这是我们和北齐长城的第一次见面。”唐晓峰说。如今看,北齐长城只是一些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低矮,且年久失修,多处倾颓。
唐晓峰说:“这样古老的长城遗迹必须登上山顶才会看到。我们相信,北京的山上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长城遗址。”他的团队历时5年,翻山越岭进行了30余次实地踏勘,最终使北京境内的北齐长城首次出现在历史地图上。“北齐长城是燕山南部地带修建长城的首创。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结合起来,才是北京长城的全貌。”唐晓峰说。
为更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尽管有前两卷的资料积累,但在编纂 《人文社会卷》 时,资料收集工作仍很艰巨。“每幅图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不但要收集文献资料,还要收集近现代地图,以便作为定点、定线、定范围的依据。”俞美尔说。
在编纂“北京会馆图”时,俞美尔用了近两年时间进行资料收集,经研究最终点出各代会馆及附产1000多处,比此前记载的会馆数多出一倍以上,并且图上标示的会馆分级分类明确,还区分出了创建朝代。
参与了全三卷编纂工作的俞美尔感触良多:“数位主要参编人员已经作古,侯仁之先生也于2013年仙逝。可以告慰他们的是,图集是根据侯仁之关于历史地理学理论和地图学理论的指导下编纂的,资料的收集、研究和整理深入、全面、准确而系统,并采用‘古今对照’表示方法,可以说达到了准确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为未来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它的意义将是深远的。”
(本报北京8月4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