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线:北京旧城的灵魂和脊梁

2017-08-19信息快讯网

中轴线是北京旧城的灵魂和脊梁。打开北京地图可见,这条贯穿南北、长达7.8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汇集了古都建筑的精髓,见证了古城的沧桑变迁。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北京中轴线申遗多年来牵动着众人的目光。

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编制计划》近日“落槌”,申遗所需文本、保护规划和缓冲区范围划定等方案有望年内完成初稿,并将于2018年正式启动中轴线综合整治,经治理、修缮、展示、监测等,最终形成成熟的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机制,拟于2030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申遗文本随城市规划不断调整

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言:“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延伸、一贯到底的规模。”

北京中轴线形成于元代,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记录现于今年6月故宫博物院首发的 《北京城中轴线古建筑实测图集》。这批资料由当时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谋划、建筑师张镈主持完成。历时四年,测绘者绘制了中轴线沿线主要古建筑实测图共704幅,汇聚了北京中轴线上最主要的115座古建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轴线上还新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人民大会堂、中国国家博物馆等新建筑。目前,北京中轴线遗产申报核心区及缓冲区总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囊括了北京旧城大多数文物古迹、河湖水系、历史街区等。

2011年,北京市首次提出“应特别保护和规划好首都文化血脉的中轴线,并力争为其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同年6月11日,适逢“文化遗产日”,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启动,目标是将故宫、天坛、永定门一线古建筑群以“轴线”形式整体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1月,国家文物局正式将北京中轴线列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申遗预备名单》。2013年,中轴线上最后一组被占用文物建筑———景山寿皇殿古建筑群腾退北京少年宫。目前《中轴线申遗综合整治规划》仍在制定中。

中轴线申遗为何迟缓? 北京市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解释,主要是因为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规划不断调整,疏解非首都功能等项目启动,中轴线申遗文本也随之不断调整,今年将完成初稿。

积极推动沿线文物保护修缮

作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城市轴线,中轴线将皇家建筑、传统商业街区、传统居住区等串联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文物单位产权混乱、使用不合理和文物腾退资金缺口较大等问题,也拖慢了中轴线申遗的节奏。

“恢复一轴一线文化魅力景观,配合中轴线申遗,积极推动沿线文物保护修缮,成为近年来北京全市文保工作重点。”北京市文物局文保处副处长李粮企介绍。数据显示,近5年来,针对中轴线周边文物建筑保护已投入专项经费近5亿元,先后对属于中轴线核心遗产点的天坛、景山、社稷坛、太庙、钟鼓楼等进行修缮,对天安门城楼及城台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面性结构勘察检测。今年还将继续安排正阳门城楼及箭楼、景山寿皇殿、大高玄殿等文物修缮工程,预计投入专项资金9000多万元。

另外,对中轴线缓冲区治理,则由多部门、多机构协同推进空间织补、景观重塑与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拈花寺、京师大学堂等重要文物的腾退及合理利用,启动中轴线沿线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外迁,完成天坛外坛65栋简易楼棚户区改造并恢复外坛历史风貌等。

大高玄殿将对公众开放

李粮企表示,这两年,中轴线上的文保项目包括天安门东西朝房修缮工程、皇城墙遗址修缮工程等,另有关注度较高的重量级文物———475岁“高龄”的大高玄殿和寿皇殿古建筑群目前也正在进行修缮,预计今年将竣工。

坐落于故宫西北角的大高玄殿是中国唯一一座明、清两代皇家御用道观,这一命运多舛的建筑直至2010年才正式回交故宫,并开始全面勘察调研、规划设计、修缮保护和研究。去年11月,故宫博物院举行大高玄殿正殿宝匣归安,大高玄殿完成正脊合龙,研究性修缮保护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

根据今年初获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大高玄殿文物保护规划》,从2016至2035年,拟投资约1.26亿元,分“三步走”,逐步恢复这座皇家道观昔日恢宏的建筑格局和室内陈设。《规划》明确指出,2020年前大高玄殿将开门迎客。

李粮企同时指出,聚焦中轴线,近年还有中山公园、北海公园等一批重量级古迹将陆续启动修缮。

(本报北京8月18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