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的另一种安放形式 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体”完成

2017-08-28信息快讯网

 

死亡的另一种安放形式 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体”完成-信息快讯网

49岁的桂军民是济南一所体校的足球老师,去年,他的爱人展文莲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5月8日,展女士在病床上停止了心跳和呼吸,医生宣布其临床死亡,但是这一次,却不能说她“永远离开了”桂先生。因为几分钟后,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旗下的生命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对展女士实施了一场长达55个小时的手术——人体冷冻,展女士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零下196度的极低温液氮罐内。这是我国首例人体冷冻实施案例。

在她之前,截止去年底,全球已经有300多位被医学上判定为死亡的人,保存在零下196摄氏度的液氮罐中。最早的一位践行者,整整追溯到50年前。只是,至今还没有冷冻人复活的先例。

真实的人体冷冻是这样的

2015年5月,年仅47岁的展文莲被确诊为左肺上叶肺癌晚期并多发淋巴结及右肾上腺转移。2017年3月,按照展文莲的意愿,家人带她前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临终关怀病房。在住进临终关怀病房前,她向丈夫转达了一个心愿:捐献自己的遗体用于科学研究。

桂军民告诉记者,妻子成为我国本土第一位进行低温保存的案例算是机缘巧合,身患肺癌的妻子弥留之际住进了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先生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5月8日凌晨4时01分,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东院区舒适医疗病房中,展文莲被宣布临床死亡,49岁的生命结束,在病房外待命了四十多个小时的临床响应团队迅速介入。10分钟后,经过注射抗凝血药物,启动呼吸机和心肺维持设备等处理,展文莲被等候在旁的救护车转移到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进行灌流和血液置换操作。

对死者进行物理降温

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通过开放颈部和股部两条血管通路建立体外循环,展文莲的体温被逐渐降至18℃,随后血液逐渐被不同浓度梯度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替代。使用冷冻保护剂替换掉血液是因为血液中含有的大量水分在冷冻时会产生冰晶,破坏组织形态;而在不同温度选择不同成分的冷冻保护剂,则是为了降低在降温过程中冷冻保护剂可能产生的渗透压损伤。

 

死亡的另一种安放形式 中国首例本土“冷冻人体”完成-信息快讯网

展文莲的身体被转移到大跨度自动程序降温设备中深度降温

最终,展文莲在一台由电脑控制的深度降温设备上,逐渐降温到零下190℃,在与亲属最后告别后,被转移至零下196℃的液氮罐中长期保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