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机”不要“预言自动实现”

2017-08-31信息快讯网

核心观点

中国古代成语中有“三人成虎”之说,传言听多了,容易信以为真。现代社会心理学有“预言自动实现”的理论。毕竟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不同、遭际不同,闻听别人的自嘲,触动的却是自己的不如意,悄然引发从自嘲自讽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弃的转变,也是可能的。如此阴差阳错,“保温杯”造成的社会心理效应就让人难以乐观了

“中年人的保温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内涵

有记者在摇滚乐队排练室随手拍下一张照片,随手撂下一句感叹:“当年铁汉一般的男人,如今端着保温杯向我走来。”不料就此引发一个关于中年危机的热搜话题。

互联网时代最奇妙的地方就是人人可以参与,人人可以发声。虽然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但并不是随便哪个大V就能裹挟而去。想当领头羊的很多,但能最后带走羊群的不多,或许这才是网络领域里热闹不断,各路观点层出不穷的道理所在。

“中年人的保温杯”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社会内涵,反映了当下各年龄段群体什么样的心态,确实值得研究。当下社会是否真的存在“未富先懒”或者“未富先颓”的迹象,不仅关系到社会能否继续保持充沛的发展动力,也关系到中年人乃至青年人能否实现有质量的人生。毕竟在全国期望寿命普遍超过70岁、个别地区超过80岁的今日中国,才40岁就觉得该与“保温杯”为伴了,无论如何都有点为时过早。好在令人欣慰的是,自始至终,那些叹息去日无多的颓唐并不是主流声音。

笑是力量的体现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总体上对年轻表现出强烈的偏好。年轻就是好,年轻就是美,这种认可最来劲的还不是年轻人本身,而是已不那么年轻的群体。在计划经济时代,40多岁的女工被称为“外婆”毫不见怪,而在今天,60多岁依然充满活力的女性大有人在。这种年龄偏好的世代差异,反映出中国民众在一个发展迅速的时代,对于自身应有的心理状态的某种要求。

正是这样的背景提供了我们理解“保温杯”的索引。摇滚乐手代表年轻、代表活力,但毕竟岁月易过,转眼已到中年,微微凸起的小肚腩和内盛养生饮料的保温杯悄然登场。由此引发些许怅然可以理解。“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其中不只是人之常情,更是一种自我观照:人生谁不会老去,唯有牢牢抓住眼前时机!

平心而论,在一个发展迅速,每个人都很努力的社会,放松一下,开自己一个玩笑,也是有益的。无论生活如何艰辛,只要一个人仍敢于以自嘲的态度面对命运,那就说明他对未来仍然抱有信心,对于奋斗仍未彻底放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笑是力量的体现。

要警惕从自嘲自讽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弃的转变

“保温杯”事件以自嘲为基调,这是事实,但这一基调是否一定能保持不变,不会因为社会交往必然存在的交互感染而逐渐跑偏,那是谁也不敢确信的。毕竟个人在生活中的处境不同、遭际不同,闻听别人的自嘲,触动的却是自己的不如意,悄然引发从自嘲自讽向自怨自艾乃至自暴自弃的转变,也是可能的。如此阴差阳错,“保温杯”造成的社会心理效应就让人难以乐观了。

中国的发展还在路上,中国的改革还在路上,国人中的绝大多数奋斗也还在路上。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着中年人仍在努力的积极景象,却生发出过于浓重的焦灼意识,那就不只是个人对前途的畏难,当其引发特定人群共鸣时,有可能成为一种现象,而当离中年尚远的“92后”这群原本“不识愁滋味”的少年,也跟着“强说愁”时,则更容易演化为社会情绪,“交叉感染”之下,让原本不成其为危机的中年真成了危机丛生的年龄段。

中国古代成语中有“三人成虎”之说,传言听多了,容易信以为真。现代社会心理学有“预言自动实现”的理论,随便说明天有地震,除了实在碰巧,不会有地震,但要说某种食品已成网红,真可能成网红,因为大家听了传言,都想亲身体验,结果门庭若市。

现在网络上下一片“保温杯”的戏谑,先入者固然心知肚明,后进者则不明就里,甚至直把调侃当真情,“假作真时真亦假”,把本来只是想象的中年危机,最后真的坐实。由此,个人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艰辛开始放大,个人应该有的理想和斗志开始退缩,个人在时代前进中发挥的动力和活力开始低落。

当然,仅仅一次的网络情绪宣泄未必就有深刻的后续效应,但如果因为同一个话题引发的同一种情绪反复出现,难免会造成某种固化的心态,最后促成某种社会现实。所以,“保温杯”的游戏偶一为之,无伤大雅,行进途中,歇口气是可以的,但要过度渲染,信以为真,泄了气,那就不好了。

文/顾骏(作者为上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