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亿美元!上海有机所一药物转让创纪录

2017-09-05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合同金额采取业界通行的里程碑式付款方式,即研发进行到哪一个阶段,资金支付到哪个阶段。如果药物成功上市,研究所还可获得销售提成;如果中途失败,企业也可及时止损

4.57亿美元另加销售提成!记者昨天获悉,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与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信达公司以4.57亿美元获得上海有机所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小分子抑制剂的全球独家开发许可权。这一项目创下国内科研院所与本土生物制药企业所达成合作金额的最高纪录。

肿瘤免疫治疗的“梦之分子”

IDO小分子抑制剂是何方神圣,竟值4.57亿美元? 在中组部“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信达公司董事长俞德超眼中,这正是他四处求索的“梦之分子”。

近几年,肿瘤免疫治疗在美国获得重大突破。免疫系统是人体的自卫队,在抵御外界侵袭的同时,还会对内部的出错、次品细胞进行清理。科学家发现,肿瘤细胞会偷偷关上人体的一些免疫“开关”,从而使自己肆行无忌。通过药物重新激活免疫细胞,美国科学家已成功使罹患黑色素瘤、肺癌、肾癌、胃癌、结肠癌、皮肤癌、脑肿瘤等癌症的病人,获得更多延续生命的机会。

从美国回来创业,俞德超带领信达团队,开发出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肿瘤免疫药物,其中能影响人体免疫“主力军”T细胞的PD-1抗体,有望最早进入临床应用。不过,在临床上,只有20%至30%的病人对PD-1抗体有所响应。2014年,美国肿瘤年会报道,如果让IDO抑制剂与PD-1抗体“联手”,则可将患者的响应率提升一倍以上。消息一出,国际上几乎所有相关医药公司都开始寻求联合用药的升级途径。

迄今,只有一家名叫英赛特(Incyte) 的美国医药公司研发的IDO抑制剂进入临床Ⅲ期,几家国际药企巨头已与它建立合作关系。作为一家中国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信达与英赛特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不能开发出IDO抑制剂,就可能在这轮药物升级中被国际药企甩出这块市场!而目前在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临床研究。

就在俞德超一筹莫展之际,在一次学术会议上,他得知上海有机所王召印研究员正好设计出一款IDO小分子抑制剂,小鼠实验中,它的某些药效指标甚至超过英赛特的产品。如果可以将它发展成药,那么两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新药,就能联手拓展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市场。

前沿探索成就搏击市场“重磅武器”

王召印又是怎么想到设计IDO抑制剂的呢?2014年初,已在美国默克公司从事多年新药研发又亲历过科技创业的王召印,来到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一家由中组部首批“顶尖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袁钧瑛和上海有机所共同建立的科研机构。

曾在细胞凋亡、细胞程序性坏死领域作出开创性贡献的袁钧瑛,如今正在挑战新的难题:随着年龄的增大,一些只在胚胎中出现的细胞死亡机理,会在老年阶段重新出现,而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中,一些细胞的选择性死亡,是不是因此而起? 这是一片全球生命科学家都极少涉及的未知领域。

当时,有文献报道,IDO抑制剂似乎与这个过程有关。就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王召印发现,IDO小分子抑制剂的药物研发,无论科研还是专利,都还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出于20多年科研工作的专业敏感,他与另一位具有多年药物开发经验的研究员朱继东合作,在三年中设计、合成并筛选出500多个化合物,从中获得了多个系列新型结构的高活性IDO抑制剂。

没想到,探索前沿课题的一次“小试牛刀”,竟为信达带来了市场搏击的“重磅武器”。“分子亲和力高、与PD-1抗体协同效应好。”俞德超说,一看那个分子设计,就感觉有创造性,“成药的可能性肯定会高出行业平均水平”。即使万一不能成药,他也同时准备了其他备用计划,“但这是最好的一条路”。

此次4.57亿美元的合同金额,采取的是业界通行的里程碑式付款方式,即研发进行到哪一个阶段,资金支付到哪个阶段。最后如果药物成功上市,研究所还可获得销售提成;如果中途失败,企业也可及时止损。

在王召印看来,这还只是一个“小成果”,“只要关注真正重要的科学问题,而不是盲目跟着热点跑,早晚会有大发现”。袁钧瑛也认为,这只是交叉中心可能产生的各种重磅成果的前奏。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