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者”到真正的“师者”

2017-09-08信息快讯网

 

 

从“教者”到真正的“师者”-信息快讯网

 

从“教者”到真正的“师者”-信息快讯网

曾德琨

今年暑假,在杨浦区高级教师研修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国平将培训内容由“追求理解的课堂”改为“拥抱教师的时代”。他说:拥抱教师的年代,不在于讨论有多少以教职为生计的人,而在于如何拥有师资的内在品质,值得学生效法,使自己从一位“教者”演化为一位真正的“师者”。

记得曾在媒体上读过一篇文章《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教师‘逃离’公办学校》。分析原因,主要是公办学校教师收入偏低、工作压力大。一些教师辞职后,大多去了民办学校或火爆的培训机构。

与此相对应,现今入职一线城市重点中学当教师的不乏名牌大学、海外留学的硕士、博士。吴国平教授打听到,这些教师入职后的薪金并不高,他很好奇,他们的职业追求是什么?

古代私塾先生的形象是:“一顶破方巾,戴上头……无柴昨霄,无米今朝”。孔子“好为人师”,“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有专家解释为孔子要求初次见面的学生带十脡干脯(十条干肉)作为学费,就没有什么不教诲给他的,这是孔子办学的“商业模式”,但不规定人人都交一样的学费。像颜回、原宪很穷,孔子也教,让有钱的学生赞助学费,这样就可以做到“有教无类”。

教师不能饿着肚皮教书,在有“干肉”吃后,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影响学生的气质和情怀。何为师者?有些教师以穿名牌、开豪车来显示自己的“厚度”,力图洗刷寒酸气。但这些金光闪闪的穿着,反而会让家长觉得不安。不是说教师的形象就只能是清贫,而是怕影响孩子的价值观。那些竭力不被世风刮倒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们金灿灿的思想才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

基础教育呼唤有知识、有价值观、更有人文情怀的教师。教师不能只跟学生说“读好书是为了考个好学校,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衣食无忧的好日子”,教师还是要跟学生讲志向、讲家国情怀。

鲍鹏山在 《教育六问》 里写道,“教师何为”有两点:做教师要有理想、有担当,这不仅仅是个职业;教师一定要有价值判断力。毛姆在 《月亮和六便士》 里写道,“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泊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 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 我想,这一切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现下浮躁的心态让很多人看不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做怎样的人。教师若也如此,如何担当“树人”重任。

现在,有些教师只顾埋头找地上的“六便士”,也有些教师仰望月亮而忘了脚下的“六便士”———是为理想奋斗还是为现实生活所困,教师的“苟且和远方”需要平衡。事实上,教师队伍自发进出流动应该是个人职业方向的选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不难发现,现在有不少教师纠缠于具体的知识点,而不是学科中充满鲜活生命力的、有趣好玩的东西;强调归纳考试题型,给学生划书、划重点,将“押题”成功视为教学技术精湛……事实上,教书趋于机械化,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有人说,职业倦怠其实是专业倦怠,这是真的。教师若没有深深陶醉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没有被自己感动,怎么可能去感动别人?

梁启超曾说:趣味最真而最长的职业,没有别样比得上教育。因此,教师要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做任何事,刻苦的结语常常是两个字:及格;兴趣的结语常常也是两个字:出色;教师还应该是“杂家”,这样的教师需要有足够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了解、掌握有关科技、文学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他要具备一两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准确、熟练地掌握并融会贯通这方面的知识;“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教师要走向专业自觉,教师本人要估价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清楚教学用的材料对解决人类的什么问题有贡献,做一个有思想力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下问号,而不是句号,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在文化的传承中做个合格的使者。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化学高级教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