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医联动”破解医改这道世界难题

2017-09-09信息快讯网

■报首席记者 唐闻佳

我国的新一轮医改已经走过8年,诸多突破性进展有目共睹———全民医保覆盖超13亿人,基本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全民医保制度,让广大老百姓“病有所医”,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正在持续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也在不断健全中……只是,在“病有所医”后,如何做到“病有良医”? 在今年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第13届中国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上,专家聚焦“医改攻坚,制度创新”展开探讨,提出“只有医院、医保、医药”三方联动发力,才能用中国式创新,破解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

全民医保覆盖超13亿人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疗保险研究会会长王东进认为,中国用20年左右的时间,建成了覆盖超过13亿人的全民医保。这是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

近些年,我国的就医人次每年上涨明显,去年已接近80亿人次,平均每人每年就医6次,相当于欧盟水平,已接近美国水平。全球为什么要看这个指标? 专家解释,这并不是说明那个地区的健康水平有限,所以老百姓要经常上医院看病。恰恰相反,这说明那个地区的医疗保障、健康服务体系比较完备,医疗服务对老百姓来说是可及的,同时老百姓看得起病。

医改的成绩如何衡量? 最显著的体现在健康水平的提高上。世界上衡量健康水平有“三大指标”———人均期望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在中国,这些都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国居民人均期望寿命2016年达到76.34岁,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这个数字已超过80岁。王东进说,我们是用中国的智慧来解决医保和健康的问题,这个了不起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

医改推进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是:老百姓对医疗的需求,尤其是对优质医疗的需求是在不断增长的。

国家卫计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红认为,自2009年新一轮医改启动以来,全国的诊疗量上涨了57%,这从侧面印证了老百姓“病有所医”。他同时强调,在这种趋势下,需要着重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分级诊疗制度里有两个环节很重要,一是推进家庭签约服务,二是建立医疗联合体,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整体效应。”姚建红说。

在专家看来,分级诊疗在医改深入推进中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不仅因为它能在就诊量猛增的情况下促进建立更科学的医疗秩序,而且它也是体现医学温度的重要载体。在分级诊疗体系下的社区诊所,老人生病了,会有家庭医生提醒你按时吃药;孩子发烧了,医生会主动跟进。这种分级的背后也代表着一种整合、连续的医疗,更符合全周期、全人群健康服务的趋势。

在这中间,集中优质医疗资源的三甲医院如何转变?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分享了这些年医院“走出去”的新步伐———广泛开展医联体建设,为下级医院提供技术支撑;与社区合作推进分级诊疗,开展双向转诊。

为改善大众就医体验,医院内部的制度创新也在进行中。

“比如,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并发症、提高我们的技术含量、让患者更好更快地康复,这都是在当前医改形势下医院要思考的。”樊嘉说,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每家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必须建立现代化的管理制度,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繁琐的医疗流程。

“三医”如齿轮,协同方能发力

谈医改,不能不谈医药改革。在“看病贵”的呼声下,如何既让老百姓看得起病,又不挫伤药品生产企业的积极性,这也是一道题。

中国医药卫生文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郑宏说,随着我国医保支付方式的变革、“互联网+”药品流通这种形式与传统的药品配送相融合等趋势的到来,医院门诊的药事服务会出现新变化,即药事服务下沉到社区药房或社会的医保定点药店,公立医院将逐步退出药品销售的主渠道。

在专家看来,随着公立医院取消“以药养医”、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医保付费方式改革等推进,医院退出药品销售主渠道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提升药品质量,另一方面通过采购、流通环节的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而医药改革这个齿轮的正向运转,也将带动整个医改的进程。

医改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医保、医院(医疗)、医药三方密不可分。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中方院长李铭俊教授认为,只有通过制度创新使这三方协同发力,才能推动医改由夯实基础转向提升质量、由框架构成转向制度建设、由单项突破转向系统集成,用中国式创新破解医改这道世界性难题。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