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2017-09-15信息快讯网

 

 

 

导师要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信息快讯网

■ 我们的讨论班上,在关注研究生数学知识积累的同时,导师们更关注他们对相应物理模型的认知,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领悟,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能以全局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有更高的品位,掌握数学的美学标准,能够判别什么样的数学是好的、美的。

■ 我们平时虽不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但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学风一直很重视。那种随意拔高甚至随意吹嘘自己的成绩,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淡化别人的成果,将别人 (包括导师) 的思想不加说明地作为自己的见解来加以发挥,都深刻地反映了学风方面的问题。哪怕有一点苗头,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争消灭在萌芽的状态。

■李大潜

今年教师节前夕,复旦大学数学学院应用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生导学团队获评学校首届“十佳导学团队”。如何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努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家一直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研究生导学团队也对此进行了多年探索。

每周定期举行讨论班,确保“教学相长”

研究生培养,过去往往偏重于“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这固然有它的优点,但在像复旦这样大师众多、高手云集的学术环境里,难以做到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而且,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也不利于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更不用说能够让学生在科研领域别开生面。我们学校长期以来一直要求组成博士生指导小组,努力发挥博士生导师集体的指导作用,但恐怕大多不免流于形式。

我们应用偏微分方程研究生导学团队,除我以外,还包括四位教授及博士生导师 (其中有两位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一位长江特聘教授、一位中科院“百人计划”成员),两位副教授,还有一位已退休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老、中、青相结合,且术业有专攻,各有自己擅长的研究领域。平时,我们除对各自的研究生认真负责、尽力地指导外,每周有一个讨论班,要求所有研究生都参加并且要作报告。

这样的一种组织形式,使每个研究生除了自己法定的指导教师外,还多出了好几个编外指导教师。他们的报告会得到所有老师的点评,他们有什么困难与问题,也可以得到其他所有老师的指导与帮助,这无疑可以打开他们的眼界,给他们以深深的启迪。对老师来说,每位老师无形中多了许多学生,不仅肩上的责任和工作量大大加重,而且教学相长,也得益更多。

实践表明,这是一种能够充分调动个人与集体两方面积极作用、指导研究生迅速成长的有效形式,我们已坚持了很多年,到现在还有不少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也会抽时间继续参加这一讨论班的活动。

苏步青教授有“严师出高徒”的名言,我们团队继承了这一优秀传统。研究生在讨论班上做报告,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逻辑推导是否严格、结论是否合理与可靠,甚至表述的方式方法是否确切等等,我们都会严格把关,不留情面地加以批评和指正,帮助研究生深刻认识自己在学习和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促进他们更快更好地成长。对报告做得比较好的研究生,也及时指出其成功之处,既增强他们的信心,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一个榜样。这样七嘴八舌的点评,包括学生间的相互质疑和提问,虽然很有“杀伤力”,但效果也是很突出的。

研究生的风采在于学识、教养、气度和胸襟

对研究生的培养和指导,不能停留在知识传授这一个层面,不能仅仅要求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必须要进一步启迪他们的心智,促使他们能融会贯通地理解这些知识,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知识,而且能因势利导地发展这些知识。要让他们掌握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权,使其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一个升华,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一名研究生应有的风采。

正因为这样,我们的讨论班上,在关注研究生数学知识积累的同时,导师们更关注他们对相应物理模型的认知,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实质的领悟,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数学文化的熏陶,能以全局的视野看待自己的学习与研究,有一个广阔的胸怀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样的培养方式,才能让学生有更高的品位,掌握数学的美学标准,能够判别什么样的数学是好的、美的,什么样的数学是不好的,甚至是丑陋的。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不致于浪得博士或硕士的虚名,而真正有了一名博士或硕士应有的学识、教养、气度和胸襟,可以无愧于复旦大学这一名校的称号。

不良学风的苗头,要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

念研究生,不仅要学知识,而且要学办事、学做人,要特别重视思想素质的提高与培养。我们平时虽不讲什么空洞的大道理,但对研究生的道德品质和学风一直是很重视的。那种随意拔高甚至随意吹嘘自己的成绩,有意无意地贬低或淡化别人的成果,将别人 (包括导师) 的思想不加说明地作为自己的见解来加以发挥,都深刻地反映了学风方面的问题。哪怕有一点苗头,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力争消灭在萌芽状态。

我们对研究生办事能力的提高也是很关注的。对一些学习上很优秀的研究生,我们不会一味要求他们钻研业务,更鼓励他们参与各种社会工作的锻炼,包括支持他们担任学生辅导员等。这次我们导学团队材料的整理、申报、答辩,也都是几位在读研究生一手操办的。这样做,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是绝对有好处的。身为导师,我们平时在业务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对他们撰写的学术论文反复认真修改,特别是我们自己对教学、科研以身作则的实际行动,也逐渐使得学生在办事和做学问方面,在内心多了一份敬畏,开始学会用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来对待学术报告和论文写作,这对他们也无疑是一种心灵的提升和收获。

我们导学团队表面上看是一个松散的集体,实际上十分团结协作,非常有战斗力。我们每年一次的年终聚会,坚持了二十多年,已成为团队长盛不衰的一个品牌和标志。很多已经毕业的研究生也都深深地怀念着它,不少人还继续赶过来参加这一活动,我们团队的凝聚力由此可见一斑。(作者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学院教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