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选择,须坚定“长远的目的”

2017-09-15信息快讯网

■曹东勃

对于大学生活的阶段特征,有这样两种形象的描述。一种说法是:小学是一个班的小学,初中是一群人的初中,高中是几个人的高中,大学是一个人的大学。这背后的意蕴在于:如何面对孤独,如何实现慎独。另一种说法是:大一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是“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是“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是“知道自己知道”。它的意蕴是:如何面对无知,如何探索新知。总之,这两种描述,刻画出一名大学生从入学时的懵懂无知,经过四年学习和生活的历练,逐渐达到“认识你自己”这一状态的过程。

在大学这个人生的关键阶段,要学的知识大体有如下三种:知道这个东西好不好,知道自己能不能,知道自己懂不懂。也就是说,当你四年大学毕业之后,走进一家书店,假如你是一个理工科学生,你不仅能够鉴别自己研究领域书籍的优劣,而且即便你随手拿起一本社科类书籍,也应能判断这本书的优劣;反之亦然,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当有这样的判断力。当你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有客户带着一个项目来找你谈,无论是从技术的角度还是市场的角度,你都应当具备一种能力,来判断这个项目有无发展前景。当你大学毕业后、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言谈举止,能够判断一个人是忠厚善良之人还是浮夸虚伪之辈。这些都是大学四年应当学到的鉴别力、判断力。除了这些判断他者的能力,也要能够审视自我,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势和短板、性格、能力。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社会的最后教育或准备阶段,它不仅是文化知识学习的最后正规教育阶段,也是在精神、道德、人格方面逐步定型,进而走向社会的最后准备阶段。这是一段极其珍贵的人生经历。一段成功的大学阅历,至少能赋予学生三方面的宝贵财富:

第一,在人格层面,从依赖走向独立。和中小学教育主要是learn(学习)不同,大学教育则是study(研习),前者以接受为主,后者以探究为主,即是说,在大学里,哪怕是现成的知识,也要用发现者的方法与眼光去理解和接受。“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尽管有外在的制度性惩罚措施进行约束,但主要的学习动力将来自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问题意识。大学的课程,经常是课堂讲的与书本写的不一样,考试考的与课堂讲的也不一样,这是一种常态。所以,不会有一个明确的类似高考的考试制度在前面督战,逼迫老师们条分缕析地详解“这一类型的题目要记住这种方法”“那一类型的题目可以那样取巧”。一切要遵从自己内心探索新知的渴求,跟着兴趣走。

第二,在价值观层面,从无意识走向价值自觉。高中阶段,繁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无暇或很难深入思考有关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等关涉人生观、价值观层面的问题,而大学阶段相对自主独立的时空条件以及具有不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同学之间相互交往机会的增加,他们会发现在对事物的价值判断、在交友和恋爱、职业选择以及为人处世方面,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而这些行动的背后,对应的正是不同的价值观。

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愈发普遍之后,进一步追问这种聚类分群的根由就成为一种自觉,而无论是快乐享受还是痛苦纠结于与他人的交往,总会触碰到背后隐含着的价值观的契合或冲突。凡此种种,都将激发新生对于价值问题、人生问题的深刻思索和对终极价值的深度追问,从而在此间确定自己一生的价值追求,并构筑其行为的根本动力结构。

第三,在社会性层面,从自我中心走向理性宽容。回想这样一个问题,从小学到大学,哪一阶段的打架斗殴事件发生最多? 肯定不是小学,小学那只能叫打闹。那是什么阶段? 没错,是初中! 初中生的打架带着一种青春的霸道,甚至没有理由。高中就变少了,因为自我估价发生了变化,男生不愿因打架而使自己有所损伤,毁掉“光明的未来”。到了大学,打架几乎就绝迹了,人们一团和气,但是,一些“非常之人”“非常之事”,是中小学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唯有大学生在一个准社会化的环境中才可能模拟出这种现实的人的行为。大学时代是一个既渴望交往又追求慎独的时期。一方面,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能不断触及内心世界最隐秘的部分,进行细致而全面的探索与反思;另一方面,又希望于人海中扩大交往、寻觅知音。

在大学这座熔炉里,年轻人将学会与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生活习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睦相处,求同存异。他们也要学会遵纪守法,承担公民的基本责任,扮演新的社会角色,从以自我中心到理性宽容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

人之幸福在于选择,人之痛苦也在于选择。举个实际生活的例子。我在上海开车走中环和内环的时候,就有不同的感受。理论上说,走中环应该比内环快,它车道多 (四车道),选择也就多。但事实是,中环在正常情况下只比内环快一点点,偶尔还会出现大拥堵。因为内环车道虽然只有两条,非此即彼,所以堵点也就是屈指可数的几处,大家心知肚明地在并道的喇叭口鱼贯而过,之后各居其位,埋头赶路便是。而中环的选择一多,排列组合就复杂了。人们心思活络了,合成谬误也就多了。所以,相比中环,内环的事故相对比较少。这就是选择的悖论,选择越多,人们越只顾眼前的选择,忘却了长远的目的,急于求成换来功败垂成。

大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开端,从这时起,每个人需要为自己的每一个自由选择负责,负责任地规划和设计自己的人生。(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