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次门诊的温情:东方医院“助聋门诊”五岁了
(志愿者看望聋人患者)
讯(记者 陈青 通讯员 孙钰)昨天(14日),上海市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迎来了5岁生日。截止今年8月,助聋门诊共开设245次,近2000人次的助聋义工参与、累计服务时间近8000小时,6000人次门诊聋人、30位住院聋人通过助聋门诊得到个性化、有效的便捷服务。除了上海本地的聋人外,杭州、南京甚至北京、福建、深圳等地的聋人也赶来就诊。
(志愿者和医生一起庆祝助聋门诊的“生日”)
“耳聋隔绝人与人”。 由于手语普及率低,看病是聋人烦心的事。早在2012年,上海东方医院组织过一场“无声义诊”。现场人头攒动,一双双手在空中挥摆,但静寂无声。手语翻译志愿者告诉院方,很多聋人“多年没有好好看过病了”。
为了让上海25万聋人“能看上病”, 2012年,在市残联、市卫计委、市文明办的指导下,在市志愿者协会、市聋人协会及浦东新区残联的帮助下,东方医院开设全国首个“无声有爱”助聋门诊,制定预检、就诊等“八大优先”举措,配备手语翻译和助聋志愿者,为聋人就医开辟绿色通道,让他们与正常人同样享受就医权和健康拥有权。
(助聋门诊志愿者正在为耳聋患者翻译)
每周五下午是助聋门诊日。医院针对全市聋人,开放全部的普通门诊和专家门诊。聋人就诊涉及的医疗区域,放有“助聋门诊日”台牌。“助聋志愿服务小组”由专业的手语翻译和义工组成,团队在5年间逐渐扩大,由最初的8人发展到目前的17人。医院还为手语翻译助聋志愿者、聋人患者,制作了不同标示的胸牌,一目了然。
就诊的流程也经历了几度磨合和优化。最初,助聋义工对聋人进行“一对一”服务,但随着聋人就诊需求量的增加,为了让更多的聋人尽快看上病,社工部重新梳理了就诊流程,按照患者主诉进行初步分诊,按照就诊科室进行分组、分配义工与手语翻译,同时在三楼的长椅上设置了专门的分组候诊区。
据了解,东方医院“无声有爱”助聋门诊获得了2012-2013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先进集体,2014年度上海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资助项目,上海市卫生计生系统第一批“医疗服务品牌”项目及上海公益基地等荣誉称号,为弱势群体的健康履行了良好的社会责任,为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出了积极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