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台 市十医院携手诺奖得主筹建工作室

2017-10-15信息快讯网

本报讯(记者 陈青)物理学与医学相互碰撞,会擦出怎样的火花?昨天,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举行的诺奖工作室筹建仪式上,专家给出了一个可能的答案。

200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乔治·斯穆特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主任徐亚伟教授,共同展望了未来合作前景———聚焦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临床应用,携手打造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救治平台。

20年来,从最初的药物治疗到目前急诊冠脉支架的广泛应用,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已大大降低。然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出现症状到开通血管的平均时间仍高达4小时。在这4小时内,心肌细胞在逐渐死亡。因而,缩短急性心梗救治时间,成为目前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关键。

专家指出,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因素就是患者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胸痛症状的严重性,而且老人、糖尿病人的胸痛往往不明显,但这些人却恰恰是心肌梗死高发人群。在信息时代,随着可穿戴设备的应用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缩短患者呼救时间成为可能。

乔治·斯穆特长期致力于可穿戴监测设备在天体物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近年来,随着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斯穆特逐渐接触到了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市十医院心脏中心目前在国际上首次研发出了应用于心血管介入治疗的移动系统,该系统可在移动设备上随时随地调阅患者当时或既往的血管造影动态图像,从而指导急性心梗患者的救治。通过该系统的使用,医院心肌梗死救治的死亡率仅1.3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市十医院徐亚伟团队关于急性心肌梗死信息化建设相关项目已获得“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资助和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资助。通过该项目,徐亚伟团队希望可研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电预警可穿戴设备,从而在急性心梗发生的早期给予患者及时预警,缩短患者呼救时间。这与斯穆特的想法一拍即合,他们希望通过筹建诺奖工作室,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的自动预警项目在急性心肌梗死领域的应用,为广大冠心病患者带来益处。

斯穆特认为,通过普及“可穿戴设备+人工智能”,人类寿命可能再增加10年,而可穿戴设备在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也必将改变人类的生活,可实现长期的健康管理、疾病诊断治疗等。而急性心肌梗死的自动预警系统,可将可穿戴设备与人工智能相结合,未来将大大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时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