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字:家校互动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图/视觉中国
■本报记者 姜澎 张鹏
浙江一小学日前通知,将停止每天让家长在作业单上签字,这成为近日的热点话题。有网友顺势吐槽“让家长签字是学校和老师甩锅,现在教育孩子都成家长的事了”,也有网友称“连在本子上签个字都嫌麻烦,那还当什么家长”……
但是,不少教育界专家却称,家长是否要在作业本上签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孩子是学校和家庭共同承担的责任,家长在为孩子签字时,更多的是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以及孩子的状态,而不是为孩子作业的对错负责,也不是代替老师辅导学生的作业。
要改的是家长“越俎代庖”不放手的习惯
事件源起于浙江金华市金东区实验小学发出的公约《让家长告别检查作业———实验小学教师公约之作业篇》,其中提及,“认真批改作业,是每一位老师的基本职责! 我们希望学生拥有这样的认识:检查作业是我自己的事,不是妈妈的事……从今天起,我们想改变‘家庭作业’变成‘家长作业’的现状,取消规定家长为孩子家庭作业签字的要求……”
与其说是“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不如说很多家长在面对学生的作业时,并不愿意放手。
一位公办小学校长告诉记者,在每个班级都有家长签了字但孩子作业没有完成的情况,也有替老师批改了作业的情况,这些都不值得提倡。
本市某知名小学的一位资深教师告诉记者,每次家长会,他反复要说的是,请家长在检查孩子的作业时,不要替孩子纠正,也不要为孩子指出错误,否则“我根本不知道孩子上了一天的课后,究竟还有哪里不明白”。
金东区实验小学校长方青在解释《公约》 出炉的原因时也称:“我经常和家长聊天,发现大家都很焦虑,要检查作业、要纠错、要批改,很多学生作业演变成了家长作业,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压力,而老师每次批改时,都是全对,所以我觉得学校有必要科学引导,倡导家长不参与作业检查,提倡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由老师承担起应担的责任。”
作业签字,签下的是对孩子成长的关注
在热议家长签字取消之余,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作业签字,究竟“签”什么?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大部分中小学,即便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统一要求,让家长在作业单上签字也是延续了几十年的“传统”。学生每天放学回家写好作业后,家长要在作业本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有时候,老师在“家庭作业本”上写几句孩子近来表现,这个小本子也成了家校互通的渠道之一。
徐汇区建襄小学校长陈静在教育一线坚守20余年,她以自己的从教经验来看,家长在作业单上签字很有必要,尤其是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而言,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作业的过程,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
事实上,沪上不少中小学校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表示,家长在作业单上签字的要求,在小学低年龄段强调较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这一环节也不断弱化。“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探索。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应是随着孩子成长渐渐放手的过程。”沪上某民办小学校长说。
在长宁区延安初级中学校长许军眼中,家长在作业单上签下的不应该是对孩子作业对错与否的关注,而是对于孩子教育的关注。“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与学生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往往有很大差异,一个负责的家长需要从各种细枝末节来关注孩子的成长状态。”
沪上一所公办小学的班主任告诉记者,每天的作业签字单也是她和家长交流的一个渠道。“说实话,我们面对几十个学生,不可能每天都和家长通电话、交流孩子的情况,而且家长也不可能总来学校找老师。”
许军说,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孩子教育过程中的三大基石,将孩子的成长完全依赖学校并不科学,而是应该形成家校互动的良好机制。如何形成?每天的作业督促、签字,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切入点。
学校千差万别,对不同孩子的教育千差万别
“孩子的个性禀赋迥异,决定了教育行为理当千姿百态。教育改革应该静下心来,认真研究,渐进调整。”一位知名中学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授课、批改作业毫无疑问是学校教学环节应该解决的问题,责任在学校、在老师。而督促孩子完成课后作业,是家校共育的体现之一。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少一些不理性的议论更好。”
“家长对学生的关心不能局限在学业完成情况,更要关注孩子的成长收获,家长应陪伴孩子一起成长。”静安区闸北第三中心小学心理咨询师、儿童心理学专家陈来秀在她撰写的 《放手》一书中提及,家长在作业单上签字体现了一种智慧,“在孩子成长独立的过程中,依照各阶段的体力与智力发展的不同,给予适当的援手,然后慢慢地减少帮助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