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人文传统中有人有书有故事

2017-09-27信息快讯网

 

复旦人文传统中有人有书有故事-信息快讯网

复旦大学五任系主任齐聚,共话百年中文传统。本报记者朱颖婕摄

随着高校“双一流”建设名单的公布,所有院校、院系掌门人都开始思考学科的后续发展。昨晚,在跻身“一流学科”建设之列的复旦大学中文系,陈允吉、朱立元、陈尚君、陈思和、陈引驰五任系主任难得齐聚一堂,共话百年中文传统,畅谈学科未来。

当晚,几位教授回顾了上世纪下半叶那个星光璀璨的年代,他们认为,复旦中文的传统是靠着“一些人、一些书、一些故事”流传下来的,复旦中文人以铮铮铁骨直面时代浪潮,又以独创性的学术成就推动着中文学科的发展,这些优秀传统应当被后辈传承和发扬。

以铮铮铁骨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

上世纪80年代担任过复旦大学中文系系主任的陈允吉今年已78岁,如今他依然喜欢把自己称为复旦中文系的“老学生”,从1957年入校算起,至今已有整整一甲子。

在他的记忆中,那时上海的高等院校刚经历院系调整,复旦作为华东地区最重要的综合性大学得以扩充和建设。因此多位名师从全国各校来到复旦中文系,比如刘大杰先生来自暨南大学,朱东润先生来自武汉大学,他们中的很多人此前担任过文学院院长,这样的师资实谓强大。陈允吉说,那时复旦学生习惯称德高望重的老师为“某老”,按这样算的话,中文系大多数老师都是“某老”。

其实,早在解放初期,复旦中文人的独特气质便开始显现。陈允吉提到,复旦中文系的老师以“斗士”居多,这个说法是郭绍虞先生第一个提出的,之后,陈望道、吴文祺、陈子展、朱东润等老师也加入了这个行列。

何谓“斗士”? 陈允吉认为,斗士就是有着一身铮铮铁骨,敢于承担时代和社会赋予的责任。而“斗士精神”可以说是复旦人文传统中最核心的内涵之一。

陈思和则发现,复旦中文系的大多数老师“既会创作,又会翻译,既投身学术,又关注社会”。他认为,这种“胸襟开阔,目光远大”的特质,对人格塑造有很大的作用。

继承传统,培养“领一时之风气”的人才

复旦中文系目前的掌舵人陈引驰,概括了复旦中文传统中的第二个特点———海纳百川,各成气象。

他表示,中文系的老先生们都具有开拓性、独创性,他们都有在自己研究领域具有奠基性质的论著,这些作品足以代表一个领域在当时集大成的成就,直到今天依然是所有中文学子必读的经典。

当过11年复旦中文系系主任的陈思和这样描述“老先生”之于后辈的意义: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后辈,都无缘接触那些老先生,他们是“传说”中的人物,但在这些传说中,“有人、有书、有故事”,而一个学校的人文传统到底怎么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家说来说去”,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代代相传的。

今年是复旦大学中文学科创建100周年,如今“双一流”建设又成了学科发展的又一契机。陈引驰认为,未来所有复旦中文学子应当带着优秀的复旦中文传统走下去。“领一时之风气,才是真正的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真正的大师。”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