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兰花花》唱响黄土高原动人故事

2017-10-12信息快讯网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格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陕北民歌《兰花花》的旋律可谓家喻户晓。自上世纪30年代传唱至今,兰花花纯真炽烈的性格和对爱情的追求打动了无数人,也成就了众多舞台艺术佳作。日前,以该民歌为灵感的原创歌剧《兰花花》首演于国家大剧院,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首度绽放歌剧舞台的“兰花花”打动了京城观众的心。

《兰花花》的主创班底用“豪华”形容毫不为过:作曲家张千一、编剧赵大鸣、导演陈薪伊组成“天团”阵容,张国勇执棒,赵丽丽、李欣桐、杨琪、关致京、杨毅、薛皓垠、扣京、张英席等青年歌唱家献声,舞美设计霍廷霄、服装设计陈同勋、造型设计陈敏正的强强联手也为舞台呈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陈薪伊此前在媒体探班时谈到,作为陕西人,她对“兰花花”的题材怀有深厚情感。在她看来,兰花花和 《卡门》 中的女主人公一样,美丽的女子因爱引发一系列痛苦,这也是那个年代“美的悲剧”。

“兰花花的形象不是单一的,她有凄苦的一面,可以令人潸然泪下,但同时也有刚烈、坚强的一面,她的性格就像黄土高原上奔腾的黄河。”陈薪伊如是总结心目中的“兰花花”。

“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

歌剧 《兰花花》 是国家大剧院第14部原创歌剧。从2011年启动至今,这部“六年磨一剑”的作品既有沁人心脾的唯美唱段,又有动力十足的交响织体;人物刻画细腻动人,且充满恢弘震撼的情感升华。

不同于大多数中国歌剧有文学名著或历史事件作为文学依托,歌剧 《兰花花》 源于一首只有20多句的民歌,创作难度可想而知。国家大剧院副院长赵铁春透露,《兰花花》 选题曾与 《骆驼祥子》 《西施》 《赵氏孤儿》 等一同被提出,之所以“迎难而上”,是因为传统的伦理道德与兰花花的情感命运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具有浓厚的现实主义色彩。

编剧赵大鸣则直言:“千万不要在剧中去找谁是好人、谁是坏人,每个人都在和自己的命运作斗争。”这一点在观剧过程中可以获得直观感受:比如“反派”周老爷的咏叹调“自从那一天”,“恶”以外更体现了人性的崩溃,张千一在总谱上还特别标注了“感叹感悟”“欲望之火”“紊乱的情绪”“再次紊乱的情绪”“难以忍耐”等8种表情术语,以此概括周老爷初见兰花花后十分复杂的心理裂变过程。

赵大鸣表示,对于兰花花,他并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赋予其“女性意识的觉醒”,而是真实朴素的“原生态”形象———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农村姑娘,寻找自己的爱情与自由,又因无法挣脱传统礼教而走向凋零。“每个人物与命运的‘殊死搏斗’构成了人生的悲喜剧,这也是戏剧人物的魅力所在。”他说。

精益求精地诠释“黄河性格”

值得一提的是,《兰花花》 上演前夕,排练现场还发生过感人的一幕———刘燕平和李明启两位年逾八旬的“兰花花”亲临现场,与主创分享了她们对“兰花花”的深厚情谊。

刘燕平是最早将民歌 《兰花花》 唱响全国的歌唱家,上世纪50年代她曾随中国青年艺术团远赴欧洲巡演,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唱响了 《兰花花》;而以“容嬤嬤”为观众熟知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李明启青年时期就曾学习声乐,她激动地表示:“《兰花花》 是我年轻时经常表演的,那时候大家就叫我‘兰花花’。”也因为这段缘分,李明启的微博、微信名都叫“兰花花”。现场,在三位“小兰花花”的陪同下,李明启更用中气十足的原生态唱法再次唱响了《兰花花》 的经典片段。

“说起兰花花的形象,我会联想起水撞击礁石的那种力量,这是黄河一般的性格,她的美也来自于此。黄河之水天上来,也许这就是兰花花的归宿。”生长于黄土高原的陈薪伊,从小就会唱《兰花花》,自四年前执导歌剧 《兰花花》 以来,她做了大量工作,并写下厚厚的几大本手记,在 《兰花花》 的场景设计中,她以大量细节配合该剧细腻的文本和音乐,精益求精地诠释这种“黄河性格”。

(本报北京10月11日专电)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