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技师刻苦钻研成就“桥吊状元”

2017-10-04信息快讯网

 

高级技师刻苦钻研成就“桥吊状元”-信息快讯网

多年来的实践操作,让张彦仅凭肉眼和手感,就能将集装箱精准摆放。(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再过几个月,洋山港就要使用无人码头了,我们桥吊司机还有用武之地吗?”最近一段时间,走在路上,经常有工友这么问张彦。

“有!”张彦的回答充满自信,“机器装备的进步对我们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动力。”码头作业从肩扛人挑,到现在的机械化作业,再到未来的无人智能码头,海港人从来不缺少自我挑战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34岁的张彦,现为上海盛东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桥吊司机、高级技师。作为“80后”党员,张彦是当今桥吊单机作业效率第一的保持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桥吊状元”。

如今,“桥吊状元”一边在岗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一边结合目前正在建设的洋山港四期全自动化码头,学习最先进的无人智能码头的生产理念和知识。

在一抓一放中诠释“工匠精神”

十多年来,张彦一直在和高科技装备打交道。

2006年,洋山港二期投产,场地规模更大,设备更先进。“洋山港使用的双起升双40英尺桥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装卸机械,整体科技含量很高,我自己也很想去挑战。”张彦说。

吊装集装箱,一抓一放,看似简单,做起来却一点也不简单———在离地40多米的高空,仅凭肉眼观察,手工操持,要把吊具的四个旋锁精准地插入拳头大小的集装箱锁孔。张彦对桥吊驾驶舱内的每一个按钮、每一个操作杆都了如指掌。多年来的操作,让他仅凭肉眼和手感,就能将集装箱精准摆放。

这项工作还很枯燥。张彦的操作室不足5平方米,工作时一待就是一整天。由于工作过程中是透过脚下的玻璃观察下方的作业环境,因此,桥吊司机要始终保持身体向前倾斜60。坐姿。船舶在港的时间成本是按分钟计算的,港口也是一年365天全天候作业。如果赶上紧急任务,张彦往往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摸透机器的“脾气”之后,打破纪录便是水到渠成。来到洋山港七个月后,张彦第一次打破单机装卸效率的世界纪录,以每小时97个集装箱的装卸效率刷新了每小时80个的原世界纪录。随后,码头从前方岸桥操作,到后场设备配置、堆场计划,全部被带动起来。最终,这个成熟的团队实现了不断突破,四破世界纪录,实现公司效率整体提升。

笨鸟先飞,用坚持征服庞然大物

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桥吊状元”一度曾是同期学员中的“后进分子”。“师傅甚至劝我换一种工作。”张彦笑着说,“还好我坚持下来了。”

2004年,张彦大学毕业来到上海港外高桥港区四期集装箱码头工作。在培训初期,他的表现不大理想。张彦决定“笨鸟先飞”,比别人花更多时间来钻研技术。

没有机会操练时,别的学员一般都会在一旁休息,可张彦坚持坐在师傅身边看操作全过程,遇到不懂的就问。师傅休息时,他就去观察其他优秀司机作业。下班后,他仍醉心于技术学习,脑海里反复回放当班时遇到的情况,寻找不足,思考改进。直到现在,张彦还保持着这种习惯:“譬如,这一单和下一单作业之间,我会找差距、作比较、去改进。”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张彦的操作技能一天天不断提升。结束学员生涯时,他已由“最差生”晋升为“最优生”。

这样一种坚持,始终伴随着张彦的成长。一个冬天的晚上,操作室空调设备发生故障。如果要维修,就会影响本就紧张的装卸工期。于是,张彦在寒冷环境下坚守岗位。“冷得实在受不了,我就起来跳一下,几秒钟后再坐回去继续工作。”那天晚上,唯一没有离手的不是操纵杆,不是对讲机,而是纸巾。

不忘初心,继续挑战新技能

面对无人码头的机遇和挑战,喜欢尝试新事物的张彦如今干劲更足了。

未来无人码头的桥吊上将不再设置操纵室,操作人员只需在港区的中央控制室,即可完成码头装卸。在张彦看来,这种技术进步将降低一线工人的生产强度,但也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

AGV小车、自动轨道式龙门起重机、无人堆场……这些都是张彦正在努力学习的新名词和新技能。同时,他还建起了劳模工作室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希望和工友们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提升技能水平。

一次,一艘丹麦货轮进港靠泊。当天的风力相当大,但仍在可操作范围之内。张彦根据经验和观察开始起吊。起初,他准备从左边进入堆场。就在这时,他发现此处位置狭长,风力大增,货箱在“穿堂风”中吊运,极易被大风吹得晃动,造成货物损坏。他赶紧与信号员取得联系,建议从右边进入,因为那里开档大,安全系数高。信号员观察后采纳了他的建议,最后装卸任务安全完成。

“无论机器技术进步到什么程度,都离不开人的智慧。”张彦对未来充满信心。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