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廿载攻关,解决国家最急迫技术难题

2017-10-04信息快讯网

 

上海交大王浩伟教授廿载攻关,解决国家最急迫技术难题-信息快讯网

王浩伟教授(右)与团队成员探讨研究。袁婧摄

■本报记者 姜澎

20年前,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王浩伟教授从德国回校时,只有一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空空的实验室里只有一个洗手台。20年后的今天,这支特种材料研究团队已拥有完善的研究平台,经过五代材料人的努力,他们研发的铝基复合材料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国轻质高强关键材料的出口限制,并且在“海、陆、空”领域都实现了重要应用。

研发材料数十年,攻关就像“蚂蚁啃骨头”

“从上大学开始,我就有一个航空梦,希望能用我们中国人自己研发的材料设计制造大飞机。还在我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中科院院士周尧和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研究铝基复合材料。”王浩伟在接受采访时说。从那时起,他在这个研究方向一做就是数十年。回国后,他拿着一万元科研启动经费,继续着对铝基复合材料原位合成技术的探索。

2000年,王浩伟课题组接到一项国家专项技术攻关课题。由于当时的实验设备和经费有限,为了测试材料性能,他用编织袋背着二三十公斤的试验材料坐火车到西北工业大学做实验。来来回回好几次,有时候连续几天都只休息几小时。

整整用了五年时间,当他和团队发明的新材料第一次用在设备上、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或超过了设计指标、现场试验一次成功时,长期积压的辛劳、满足了国家重大需求的激动,使得王浩伟一下子心脏病发作晕倒在地,经过抢救才缓过劲来。

2012年,他带领团队突破原位自生复合材料制备的一系列技术瓶颈,研发的材料用于航海及航天构件;今年,他们在安徽淮北建立了生产基地,新研发的材料将用于飞机、汽车等民用领域。

20年来,王浩伟所带领的团队常常前五年攻关一个指标,五年后再重新攻关一个指标,像蚂蚁啃骨头,一点一点向前迈进。

王浩伟说:“总是有人问我,科研中最痛苦的是什么?我想来想去回答不出。我们做材料的,要获得一次成功,往往要经过上千次实验,材料研究最终要实现工程应用,又必须解决很多问题,解决后再回头看,就都是甜蜜的痛苦了。”

对教学非常严格,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

王浩伟为本科生上课,在讲台上站了整整20年,并多次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好老师。在他的材料学基础课课堂上,一根冰棍的凝固过程,可以融入材料铸造、凝固、成形等专业知识;一壶水烧开的过程,可以比喻金属中气孔萌生、长大和形成过程,进而有机地融入了固、液、气交互作用,斯托克斯公式等一系列知识。

“要给学生一瓶水,起码自己得有一桶水。”王浩伟说。在他看来,学生的培养质量是大学最需要关注的问题。他的同事、上海交大教学督导楼松年教授说,材料学院的基础课,常常是一门课三四位老师同时开,虽然王浩伟对教学质量要求严格是出了名的,但是他的课堂却总是坐得满满当当。楼松年每年都去听王浩伟的课,最大的感触是,同一门课,同一个章节,PPT没有一次相同,年年都有改进。

王浩伟对自己培养的研究生更是严格要求。“给本科生上专业基础课,王老师风趣幽默,但是当我成为王老师的研究生时,真有一种‘偶像幻灭’的感觉。”他曾经的学生、如今的科研团队骨干夏存娟说。不论是做研究还是写论文,老师的批评总是直截了当、一针见血。

夏存娟博士论文刚开题时,进展并不顺利。到了开题答辩时,王浩伟当着所有人的面说:“虽然你很努力、干得很辛苦,但这根本不是研究生的工作,而是本科生毕业设计的堆砌。”虽然夏存娟当时“几乎崩溃”,但现在她回想起来却说,“正是王老师的鞭策、提醒和鼓励,才引领我走上了真正的科研之路。”她的经历也成了她给新生上课的“著名案例”。

当学生毕业加入团队后,王浩伟的要求又会改变,他特别强调团队合作,强调写作,强调攻关的瓶颈问题。

王浩伟说:“我在读研究生时,我的导师对我要求更严格,把我磨练出来了。现在我面对这些优秀的年轻人,他们是未来的社会脊梁,就像材料一样,我不把他们‘锤’出来,他们怎么成为栋梁之才?”

凝聚团队,做“让国家强大的事”

“为什么我们能够在材料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关键是我们有一个优秀的团队。留下来的年轻人都是科研骨干,解决的都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他们才是默默奉献的那一群人。”这是王浩伟在接受采访时再三说的话。

材料研究虽然是传统基础研究,却是很热门的领域。每年都有企业出高薪招聘王浩伟的研究生,但是不少优秀学生都选择留下来。

之所以有那么团结的团队,王浩伟说:“因为我们有优良的传统,我的导师周尧和先生已经90多岁了,指导了我30多年,至今他还在指导我们团队,每次有什么新的想法就会立刻给我打电话。因为有他的带领,我们团队的五代人才会为了共同目标一直在努力。”

王浩伟说:“加入我们团队前,我都会和年轻人说清楚,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是让国家强大的事。人都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的,但总得给世界留下点东西,否则人生没有意义。经过我导师那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的境况变得好多了。我们也应该给后代做点什么,让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好。”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林忠钦表示,一直以来,上海交大始终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国家战略发展方向紧密结合,特别是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学校通过机制体系的完善形成“科技创新实现社会价值,社会价值促进科研创新”的良性循环。

王浩伟常常对学生说:“人总要有一种使命感。解决了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那种自豪感是用什么都买不来的。”

“习主席主持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漫评③:开启金砖合作新航程
促进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深化卫生合作
潮起鹭岛 风正帆悬——写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闭幕之际
深化互利合作 促进共同发展——习近平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的发言
上海交大教授王浩伟:执教20年,“爱玩”却难通融
开启新的金砖合作发展之门——习近平主席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系列活动纪实
50岁“经典课”如何成为当下“热门课” ——专访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陈以一教授
“上海交警”App开通扫码缴罚款
摩拜单车“扫码开锁”技术被告侵权 沪知产法院:NO!
受益生殖技术双胞胎越来越多,专家:不应盲目追求多胎妊娠
私塾能解决应试教育弊端?替代不了学校多元化教育
苹果承认新手表有网络连接问题:正调查,将通过升级软件解决
人像识别、全景地图等5项前沿技术亮相上海边防
那个为人类未来收集种子的人走了——追忆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教授钟扬
上海交响音乐博物馆:标记着中国交响音乐渐强音符
解决民生是为政的根本
丰田汽车子公司TRI公布自动驾驶技术研发进展情况
“深海勇士”完成4500米海试凯旋
高级技师刻苦钻研成就“桥吊状元”
公安大学教授教儿童安全操成网红:简单易学让孩子避免受侵害
上海“一带一路”桥头堡行动方案提出6大专项行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
上海发布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行动方案
国家元首中的“铲屎官”可不少
十九大时光 | 80后90后科学家汇聚小卫星创新院新技术中心:只有为祖国奋斗,才有真正的激情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桥头堡作用系列报道 | 集聚金融资源,促进资金融通
国家林业局:我国成为世界林业产业发展最快的国家
技术正在颠覆我们的世界 但创业仅凭伟大的技术还不够
解决医学创新“最后一公里”难题 上海广慈—思南医学健康创新园区启动
“超越摩尔”为中国智造贡献力量 上海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新兴技术领域“弯道超车”
上海医生赴喀什义诊,不仅带来技术还带来健康理念
迈克尔·乔丹教授:人工智能远没有想像的聪明
大医匠心,胸怀天下 上海市胸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建院60周年
CR929复合材料攻关获重要进展,飞机将更轻更牢更舒适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