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庆瑜:做标本,“延续固定”动物生命

2017-10-11信息快讯网

 

唐庆瑜:做标本,“延续固定”动物生命-信息快讯网

唐庆瑜在画动植物工笔画。本报记者李静摄

■本报记者 李静

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上海自然博物馆每天吸引数千市民游客前往参观,其中,众多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颇为吸引眼球。有人统计过,馆内24万余件动物标本中,八成以上由中国标本制作传统技艺领域两大世家之一的唐家人制作。现年76岁的唐庆瑜就是唐氏第五代传人,在自然博物馆工作40多年,跟标本打了50多年交道,现在游客看到的很多标本就是他制作的。

唐家做标本传承了五代

唐家做标本已传承了五代,延续120余年,“标本唐”从福建分布到上海、南京、武汉、北京等地,在各大博物馆和科研机构延续家学。上世纪60年代,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初期,唐庆瑜和家人连轴转做标本充实馆藏,最忙的时候一天要做十几个,大标本几人合力,小标本则分头做;而最多的时候,唐家在自然博物馆工作的有8人。“做得太多已经数不清了。”唐庆瑜说,做标本就是为了把那些曾经的生命“延续固定”下来,留给后人。

“标本唐”源于十九世纪末的福建,唐庆瑜的高祖父唐春营从英国传教士那里习得标本制作技艺,唐家第二代来到上海,并落户于此。标本制作技法流派不少,唐家做标本主要是用“填充法”——解剖动物、剥制皮张、清洗、做防腐防虫处理、填充、缝补、整理外观,并用布景箱还原动物生存的环境,使标本也能“身临其境”,看起来更自然。

“量好动物皮张的大小后,大象、狮子等大标本里面搭铁架子、木架子或PVC管架子,鸟儿等小标本用铅丝搭架子;然后用棉花、竹屑、玉米穗、棕丝、椰丝等植物纤维物填充,再加上樟脑。”唐庆瑜笑称,他们做的是“草包标本”,却环保自然,不影响皮张。

唐庆瑜和家人做过数十年的研究和比较,相对于用石膏、玻璃钢、发泡塑料等做模子后把皮附上去的“假模法”标本,“填充法”标本皮张防虫、防腐性能强,能够在上海等南方湿热环境下保持数十年而不腐烂。

每件标本都要还原“本色”

为了使标本尽可能自然,唐家人摸索了多年,创造出“全色标本”——用特殊颜料为褪了色的标本上色,还原其“本色”。唐庆瑜说,上色的讲究很多,往往要先上一层“水色”无色油料作底色,等干了再涂具体颜色。比如,修复青鱼标本,要先涂一种无色油料做底,再上黑色油画涂料,每次都是像玻璃纸那样薄薄一层,如果有的鱼鳞上有花纹,还要增加工序;等彻底干了时,鱼身油光滑亮,像刚从水中跃起似的。

练就一手工笔画“绝活”

制作标本之余,唐庆瑜还练就了另一手“绝活”——画动植物工笔画,这也是祖父唐瑞芳对他的期望:把家人做过的标本和动植物形象画下来传世。

当年,苏州工艺美术学校教师顾仲华来上海自然博物馆临摹唐庆瑜祖父的鸟类标本,送回苏州用于刺绣。唐庆瑜常常守在旁边看得入迷,祖父便鼓励他跟着顾仲华学习。后来,顾仲华回苏州,唐庆瑜从自然博物馆库房里翻到一本英国鸟类彩色图谱,临摹了三年;此后七八年间,他每天工作后晚上还要练习画画,由此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

有一年,博物馆的专家翻拍了一幅唐代花鸟图,请唐庆瑜父亲唐兆魁帮忙辨认鸟的种类,唐兆魁拿回家给儿子看。“当时就被震住了,上面有杜鹃、蓝鹊和锡嘴雀等,只只活灵活现,而且每只的羽毛毫发毕现,似乎能一根根数清,更能摸出它的柔软和光滑。”唐庆瑜暗暗下定决心,以后自己的工笔画也要这样细腻、逼真。

退休前,唐庆瑜先后给《彩图动物百科》《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孢子植物志》《彩图儿童知识宝库》 等175本科普类图书绘制动植物图谱,以科学精准著称。很多动植物并无参考和样张,他便到野外观察、搜寻,到图书馆翻阅图书资料,“科学绘图首先心里得有个‘谱’才能下笔,那些没见过的内容,30%是在野外发现的,70%是在书上找到的。”退休多年,唐庆瑜的书架上依然摆放着百余本博物学书籍,有新有旧,他时常翻看学习。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