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健康上海向我们招手
王彤
核心观点
上海要建成全球卓越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基础是健康之城。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将为民众带去更多、更广、更公平的健康福祉
推进健康上海建设,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
今年国庆前夕,上海2400多万市民收到了市委、市政府的一个“健康大礼包”——《“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出台,明确了上海打造健康之城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与以往出台的卫生与健康规划相比,《纲要》 具有三大亮点:一是理念新,强调健康优先,健康融入万策,凸显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全人群健康,健康内涵空前丰富。二是指标优,在全国指标基础上,借鉴国际经验,着眼全民健康,提出了十项具有上海特色的指标,其中首次提出的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更指向全球先进水平,体现不仅重视生命长度,更重视生命质量。三是文化佳,在全国率先提出营造健康文化,倡导市民共建共享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单位保护员工健康权益的意识,强化个人健康责任,形成个人是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社会共识。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顺应民众关切,推进健康上海建设,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是一项重大民心工程。上海的健康城市建设领先于全国。在去年11月召开的“健康奥林匹克盛会”———第九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和全球100多个国家的来宾盛赞上海健康城市的成就与经验,认为其丰富了全球健康促进的理论和实践,给全球树立了样板。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给上海市政府颁发了“世界无烟日奖”。建设建康之城更重要的是市民有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幸福感。上海市民的主要健康指标连续十多年居国际先进水平,上海市民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3.18岁,名列全国第一,在国际上仅次于日本和瑞典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
对上海来说,制定和实施 《纲要》,是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健康优先、改革创新、科学发展、促进公平、共建共享”的原则,为打造健康上海而发出的一次全市再动员、再部署、再出发。
在编制 《纲要》 的一年多时间里,一大批专家学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殚精竭虑,群策群力,前后修改了20多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尤其是按照“治未病、抓医改、补短板”要求,转变健康服务策略,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方案,包括突出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突出慢性病综合防治,突出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突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突出完善医疗保障制度,突出中医药传承创新,突出健康产业发展等等。
实现美好健康蓝图,社会共治是最优选择
一份规划编制好以后,关键在于抓落实。社会共治是实现美好健康蓝图的最优选择。上海在健康城市建设中“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的做法,一直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推崇。此次《纲要》覆盖健康生活、健康服务、健康保障、健康环境、健康产业五大领域,内容涉及城乡环境卫生,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和道路交通安全,学校健康教育,体育生活化,大数据应用等方方面面,要真正落实这份规划,需要政府各部门的通力合作。
媒体在健康城市建设中历来扮演重要角色,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更是公众获取健康类资讯的最主要渠道,如何发挥大众健康传播和医学科普主渠道的功能,营造全社会关注健康、追求健康、促进健康的社会氛围,破除各种陋习、击破谣言,将对民众健康素养的提升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据国际权威机构调查,影响健康的因素中,生活方式占60%。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应当把普及健康生活作为建设健康上海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从某种意义上讲,养成“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这16字健康生活方式,远比看专家、吃好药更重要。
最近传来了一大批健康利好消息,黄浦江滨江两岸45公里步道基本贯通,上海最大的屋顶体育场静安体育中心建成,市中心新地标徐家汇体育公园启动建设,全市“1+1+1”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已签约常住居民260万人,这都为健康上海的建设插上了有力的翅膀。
上海要建成全球卓越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其基础是健康之城。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根本要求,“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将为民众带去更多、更广、更公平的健康福祉。
健康上海再出发,有你有我也有他。
(作者为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人文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复旦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