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河一代表”促进“河长治” 闵行探索人大代表认领监督重点整治黑臭河道
今年年底前,上海所有中小河道、断头河将基本消除黑臭。眼下,这场全市范围的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攻坚战已进入冲刺阶段。昨天,80余位闵行区人大代表分别前往华漕镇王泥浜村、赵家村、鹫山村,梅陇镇许泾村,浦锦街道丰收村,浦江镇知新村等地察看重点黑臭河道整治进展情况。这是本市在“河长制”和“民间河长”等机制外探索的又一河道长效管理监督方法——“一河一代表”,人大代表认领、实时监督重点黑臭河道的建设进程和日常维护状况等,以促进“河长治”。
护河力量不断增加
截至目前,闵行区列入全市重点整治清单的181条段中小河道中已有141条段完工,其中第一批129条段中125条段完工,4条段(3条界河及丰盛河)在建;第二批45条段中15条段已完工,30条段在建;第三批7条段中1条段已完工,6条段在建。水质监测显示,这重点整治181条段河道已有168条段消除黑臭,达标率为92.8%。
在梅陇镇许泾村,今年3月已整治完成的后浜,水清、岸绿,河道内外看不到垃圾和漂浮物,褐红色的河道护栏整齐清新,两岸留有3米以上的步道,一是为防汛,同时也供村民穿行和散步。许泾村村民委员会主任、村级河长赵方介绍,这条840多米长的新后浜由原来互相不连通的宋家浜、青浜和老的后浜联通而成。去年12月底开始,经过水岸联治,村居截污纳管、雨污分流、疏浚河道、清除多年淤积垃圾、打通断头河、修筑岸坡、搭建新桥等,将村里21条村级河道联通织成网,河网向东连接塘春泾,向西连接丰盛河,成为流动活水。村里还趁着河道整治的契机,还“顺道”整理出2000平方米左右的“荒地”给居民建绿化、休闲空间,全村10个小组附近都有凉亭、健身器材、篮球场等。
后浜为村民和附近村的乡亲树了一个“样板”,前来过眼瘾、学习、观摩、拍照的络绎不绝。但摆在许泾村面前的一大挑战是:如何长效保持河道环境?赵方介绍,作为村级河道的河长,她一星期固定巡河2次,平时不定期不定点查看;平时,河道有专门人员养护;村里将河道养护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范畴,村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热心村民、志愿者等都是护河力量;同时,村民自治小组也会安排村民定期巡河。不仅是河道,这一轮环境综合整治后的绿化、休闲空间都在巡查范围内,“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小学生,都自觉打扫绿化空间,提着水桶给花草浇水。”
今后,人大代表也加入到护河队伍,赵方很开心,“我们一直在想方设法保护这份好环境,以后如果遇到河道管理问题,又多了一个力量和渠道,可以直接和认领的人大代表反映。”而在水环境综合整治进度较慢的地区,对应的“河代表”将实时监督整治进展,工程遇到困难时,人大代表将帮助协调各职能部门,尽快妥善解决问题,推进“治河”进度。
新环境要宜居发展生态农业
在察看多个治河现场、走访村民时,很多代表发现,河长公示牌都很规范、清晰,但似乎缺乏日常养护人员信息,老百姓遇到河道问题要找到河长再找到养护人员,中间绕了一道弯,便提出可否也公示一下日常保洁维护人员,以便及时解决问题。还有的代表对河道整治进度、河道日常维护方式等提出具体建议。
闵行区铺锦街道丰收村位于浦江郊野公园一期启动区的西扩区,经过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改善,水网纵横、小桥流水、绿茵连片、农舍白墙黛瓦,新建了31座亲水平台和49座新桥,一幅江南水乡的景致。村民说,“以前是河道配不上房子,现在是房子要翻修,否则就配不上这河道了,这里又像上世纪70年代时候一样美了。”
环境变美,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跟着“与时俱进”。村里呼吁村民尽量少养鸭、养鸡,尤其不能往河里放养;不要在绿化带上种菜。对此,很多代表就河道整治后村庄宜居性提出建议。“水清、岸绿有游鱼,现在的村庄美得像景点,也应全面考虑村民的长久宜居,如何在守护美好环境的同时更好地生活?”闵行区人大代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常务副书记程华丰提议,可否适度引导有条件的村民发展民宿等第三产业,对村民、游客和管理部门等各方都将是利好。
丰收村党支部书记、村级河道河长陈斌回应说,村里已经向上级主管部门提交了配合浦江郊野公园而开设民宿的计划书,以增加村民收入,吸收劳动力,也让占目前常住人口一半以上的老人有可忙活的事情做。在许泾村,蔬菜大棚已经搭起,“西瓜采摘、草莓采摘棚也已建起来了,DIY农场正在修建,将来,市民游客可以来村里休闲,体验农耕文化。”赵方说,未来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现在村里人气越来越旺,几乎曾经家在河边备受黑臭困扰而在外租住的村民也要搬回来了。”
据了解,今后,闵行区人大代表将分别认领“黑名单”上的129条段黑臭河道,实时监督整治进程,平时到河边巡查,看到污染等状况及时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协调解决。在闵行区人大代表、水务工作者和相关职能部门建立的“河道守护者”工作群里,记者看到,河道的整治、污染、维护等情况,不断地“刷屏”更新,最快当天就能有回应、有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