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达13处
宁夏青铜峡市引黄灌区一景(10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王鹏摄
本报西安10月11日专电 (驻陕记者韩宏) 记者11日从陕西省水利厅获悉,墨西哥时间10月10日上午10时(北京时间10月10日23时),在墨西哥城召开的第23届世界灌排委员会执行大会上,我国宁夏引黄古灌区、陕西汉中三堰、福建黄鞠灌溉工程三处古代水利工程被确认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授牌。至此,我国已有13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汉中三堰成为继泾阳郑国渠之后,陕西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
史料记载,秦汉以来,在汉江大大小小的支流上,先后建有100多处引水堰坝,构成了发达的农田灌溉体系,汉中盆地因此成为丰饶的粮食产区。
据了解,本次成功申遗的汉中三堰包括山河堰、五门堰、杨填堰,均始建于西汉时期,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是汉中盆地灌溉农业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水利工程。
山河堰,位于今天汉中市汉台区河东店镇褒河谷口,宋代《山河堰赋》记载为汉代相国酂侯(即萧何)、懿侯(即曹参)开创,是汉中历史上最早的水利灌溉工程,与关中的郑国渠、白公渠和四川的都江堰齐名于世;五门堰,始建于公元6至7年,位于城固县桔园镇湑水谷口,五门堰灌区建有“九洞八湃”及“三十六处水口”;杨填堰,位于城固县北约10公里处的湑水河中游段左岸,相传为汉代萧何、曹参所修,后因宋代洋州知州杨从义作较大整修改造,灌溉洋县、城固两县农田,故名杨填堰。
汉中三堰共同灌溉着汉中盆地等主要区域。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灌溉着当地数十万亩农田,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据了解,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与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等都称为世界遗产,是国际灌排委从2014年起开始评选的世界遗产项目。此前,我国有10处古代水利工程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2014年,四川乐山东风堰、浙江丽水通济堰、福建莆田木兰陂、湖南新化紫鹊界梯田入选;2015年,浙江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安徽寿县芍陂、浙江宁波它山堰入选;2016年,陕西泾阳郑国渠、江西吉安槎滩陂、浙江湖州溇港入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