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代表|只要努力,平凡岗位同样精彩

2017-10-16信息快讯网

 

十九大代表|只要努力,平凡岗位同样精彩-信息快讯网

在李斌(右二)带领下,车间里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袁婧摄

■本报记者 张晓鸣

只要是在厂里,李斌每天早晨都会穿着胸前印有“电气液压”字样蓝色工作服,在自己熟悉的车床、铣床、磨床边兜上几圈。

从业37年来,李斌经历了企业的亏损、调整、搬迁,但面对外企、合资企业高薪聘请,他从未动过心,始终坚守国企生产第一线,共完成工艺改进230余项、产品攻关57项,其中对于液压泵技术的创新改进使中国制造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做一个工人,哪怕岗位再平凡,只要有所作为、有所创造,同样能够实现人生价值。”李斌说。

“我们愿用一台数控机床来换你”

李斌的起点并不高,1980年技校毕业进厂工作时,只是一名初级技工。然而,他常说:“知识多了,技能强了,工人的作用才能真正发挥。”

进厂后的三年学徒期间,李斌跟着师傅学会了车、钳、磨、铣全套操作技能。1982年,他报考了上海电视大学,利用业余时间攻读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专业,成为改革开放后全厂第一位考上大学的工人。

1986年,他公派赴瑞士一家工厂学习数控机床操作。“说是学习,实际上开始做的都是最简单的工作,就是按按钮。”李斌说,“外国技术工人并不愿教我们,并且我们也不具备学习的基础。”那时,我国工厂普遍使用的还是传统机床,数控机床几乎没有。在瑞士第一次看到数控机床,震惊于这种高效智能机器的同时,李斌暗下决心,要尽快学习掌握操控技术,服务祖国建设事业。

与其他工人行囊中装满方便面、照相机、扑克牌不同,李斌鼓鼓的背包里装着 《德汉字典》《德语教程》《德汉口语手册》和《德语语音字典》。凭着自觉和努力,他先是攻克了语言关,进而学习掌握数控机床操作和加工工艺手段,还学会了调试程序。

李斌按期回国后没几个月,这家瑞士工厂又发来传真,再次邀请10位中国工人前往工作学习,其中李斌是瑞方唯一指名邀请的。交换期满后,瑞士工厂负责人开玩笑地对李斌说:“你别走了,我们愿意用一台数控机床来换你。”

一线工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自然,李斌回来了。

工作这么多年,他感觉最舒服的状态还是在车间一线。在他看来,许多技术创新只有与一线生产紧密相关,才可能使创新的设想完美实现。

记得当时工厂有一台进口数控车床,使用七年就出了故障,厂里联系了多家单位但仍无法修复,眼看价值100万元的设备就将报废。李斌说:“不如让我试试。”经过一个多月不断摸索、调试,他让机床恢复了工作,不但为企业节省购置新设备的费用,还提高了原有设备的加工精度。

又一次,工厂在生产中遇到瓶颈:液压泵的最高转速总在2000转以下。对此,厂里不少人安于现状,觉得研发高端产品没把握,还不如把中低端做好。李斌主动请缨,带领团队承担“高压轴向柱塞泵/马达国产化关键技术”重点攻关项目。该项目有11个关键技术难点,主轴球窝加工就是其一。在一个巴掌大的主轴平面上,要均匀加工出六个半球形球窝,且每个球窝的直径误差必须控制在丝毫之间。过去,主轴球窝加工后,由于无法精确测量,往往最终影响到液压泵的装配和性能。

李斌及其团队钻研球型数学知识,选择测量工具,一次次试验,终于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球窝直径测量仪,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和速度。就这样,凭着多年一线工作经验,他们将关键难点一一攻破,先后申请19项发明专利及21项实用新型专利。该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带动更多“李斌”岗位成材

李斌出名了,但他最怕的恰恰是“人往高处走”。他给领导打“预防针”说:“你们不要动脑筋把我调上去哦!”

不但自己不打算离开一线,他还决心为企业再培养出一批“职业工人”。为了帮助和带动更多同事,每次调试机器,李斌总是将每一道步骤、关键问题记录下来,画出图示,制成卡片,让其他人少走弯路。2003年8月,上海电气集团建立“李斌技师学院”,成为全国第一家以劳模名字命名的技师学院。2007年6月又建立“李斌数控技术工作室”,目的是培育高技能人才,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创新中碰到的难题。

在李斌带领下,厂里形成了浓郁的学习氛围。他培养的三个徒弟也一直在流水线上不离不弃,干得最久的已逾20年,三人都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其实,也有不少人许诺我们高薪,想挖我和徒弟出去干。”李斌坦陈,他们师徒之所以不为所动,是源于对工厂、对工友的一份感情。

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中国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技术、会创新的产业工人。当了多年全国人大代表的李斌,每年参加上海团审议时,总会发出一线产业工人的心声。“这次有幸参加党的十九大,我同样会带去新时代产业工人的声音。”他说。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