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入遗满一年啦 这些小常识你都清楚吗?
2017-11-30信息快讯网
2016年11月30日,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的“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天,正好是一周年的纪念日。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小时候背过的二十四节气歌,现在你还能清楚背出来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基础小常识,你了解多少呢?一起来划重点吧!
“气候”逼出来的节气?
节气是指古代中国农历年,用来指导一年农事的二十四时节和气候的补充历法。在农耕时期,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先民顺应农时,观天察地,摸索、感悟、总结出来的一套时间体系。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林之光先生介绍,我国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尤其是在农耕文明所在的中原地区,由于春天升温快、秋天降温快,因此普遍春秋两季比较短促,冬季和夏季时间较长。此外,受我国北面西伯利亚强大的冷空气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冬季温度往往比较低。与我国同纬度的其他国家,就并非如此。
这样的气候特征曾经深深困扰了以农耕为主的先民们——一旦农作物的种植时间不合适,很可能会在早春或者晚秋的时候遭遇到冷空气侵袭,从而影响收成,有时甚至会颗粒无收。这在原本粮食产量不高的时期,无疑是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特殊的气候,迫使人们去寻找季节的规律。二十四节气告诫人们,动植物和人类本身的生长节点,是受时间和气候先后有序控制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深切体会到,瓜果不合时令地耕作,早种催生,不会有好的味道;唯有适时耕种,瓜熟蒂落,才会有上佳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