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见证故宫走向博物馆全部历程” 单士元专题展拉开“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展览”序幕

2017-12-12信息快讯网

 

“他见证故宫走向博物馆全部历程” 单士元专题展拉开“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展览”序幕-信息快讯网

单士元制作的明代建筑模型。本报驻京记者周渊摄

■本报驻京记者 周渊

“单士元先生在故宫工作了70余年,他见证了故宫从封建帝王皇宫走向博物馆的全部历程,对故宫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非常熟悉,他是当之无愧的古建保护第一人。”11日,由故宫博物院举办的“故宫古建守护者系列之单士元专题展览”在故宫东华门古建馆开幕,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地说。

今年适逢明清史学家、档案学家和古建筑学家单士元先生诞辰110周年,当日,相关座谈会也在故宫建福宫花园举行,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谢辰生、中国紫禁城学会副会长阎崇年等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深切缅怀单士元先生的高尚品格,高度评价其学术造诣以及为我国文物保护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说是点查6个月文物,没想到干了一辈子”

“当初进故宫,说是点查6个月文物,没想到干了一辈子。”单士元于1924年以北大学生身份转入“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物品点查和档案整理编目。关于初入故宫,他还留下过这样的文字:“初进清宫,是1925年初的隆冬时节,当年北京冬季温度达到零下十几度,一进神武门洞无法行走,因为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身不由己地撞在神武门洞两壁,可以说是打着转进故宫的。”1925年,单士元正式进入故宫博物院文献馆,开创了档案目录学,同时攻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课程,其间所著颇丰,也坚定了他以故宫为基点,立志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决心。

1930年底,单士元加入我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与朱启钤、梁思成、刘敦桢等著名建筑学家共事,成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筑行列中的一员。1954年,单士元被调任至古建管理保护岗位,组建了故宫专门的古建筑保护部门,提出了故宫古建筑保护“着重保养、重点修缮、全面规划、逐步实施”指导方针,在国内最早为文物建筑安装了防雷设施,还为故宫挽留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工匠。

“作为第一代故宫人,单先生还常在故宫里‘捡破烂’,半块砖、琉璃碎片等等,他都会收集起来,一箱箱送到古建部去做研究,现在故宫的很多古建筑资料都是他一点一滴捡起来的。”单霁翔总结说,在故宫工作的70余年里,单士元在建筑史、建筑理论及工艺技术方面的研究在故宫实际工作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引导观众一起思考并探究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单士元提出的‘不能仅仅侧重历史素材和实物调查而忽视建筑理论的研究,只着重建筑布局和造型艺术的探讨而不讲工艺之学、工具之学,就无法全面解释祖国建筑的形成与发展,无法构成完整的中国建筑史’的观点,不仅扩大了建筑史的研究范围,更触及到文物建筑保护中的重大问题,即如何保护建筑的文物价值、如何对待原材料和原工艺等极其重要的内容。”单霁翔特别指出。

退休后,单士元也继续活跃于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领域,同郑孝燮、罗哲文一道,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工作竭尽心力,人称他们为文物保护事业的“三驾马车”。卢沟桥的“退休”、德胜门城楼的保留、颐和园昆明湖的清淤、北京四合院的保护……桩桩件件,均能看到单老虽年至耄耋仍奔走呼吁的身影。

为纪念单士元先生诞辰110周年,位于故宫东华门的古建馆特意进行了改陈,除帮助观众从理解设计的角度体会紫禁城的古建筑,更通过对单士元生平的梳理及其手稿、著作、老照片等工作成果的展示,引导观众一起思考并探究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希望公众更加理解、喜爱古建筑,加强保护古建筑的意识,让这些珍贵的历史遗产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社会的文化发展与进步。

“单士元先生一直主张要建立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古建馆也秉承着他的意志,将持续扩大开放,真正成为传承中国古建筑文化、受观众喜爱的博物馆。”单霁翔说。

(本报北京12月11日专电)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