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建党历程 | 2021年将推出中共百年光辉历程全球巡展
《曙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上海)》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常设展中以中共一大第一次会议为主题创作的油画(局部)李鹏绘
中共一大会议室原址。中共一大会址所在的石库门是上海最为典型的民居
上海新天地东南角,红色基调浸染的石库门建筑前,参观者排起了长龙,队伍从兴业路一直蜿蜒到了马当路。
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
今年以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已接待观众超过70万人次。从11月1日开始,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日均观众量达到5300人,最多的一天接待观众7262人次。为了保障观众在1000平方米的展厅内安全有序地参观,全馆工作人员加班加点进行疏导。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透露,建党100周年前夕,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将策划举办中共百年光辉历程全球巡展,用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等,以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述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
上海兴业路76号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这两个具有重要标志意义的中国革命原点,在时隔近百年后的大地上依然闪耀着指引未来的光芒。
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在历史中汲取力量,为的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上海是党的诞生地。毛泽东形象地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是中国共产党的“产床”,习近平总书记称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伟大的革命实践产生伟大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是中国革命的精神之源。不管取得多大的成就,也无论走得多远,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伟大的建党精神始终熠熠生辉。来到兴业路76号中共一大会址,可以探寻初心,更能坚定信仰,激励所有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今天,我们在这里刊登对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馆长张黎明的专访,请他为读者解读一大会址纪念馆中的展陈,谈谈如何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守护好、宣传好、发展好。
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展 《伟大开端———中国共产党创建历史陈列》,展厅面积998平方米,包括“序厅:起点”和“尾厅:追梦”在内分为五个部分,展出展品278件,其中文物117件 (含实物14件,文献97件、原照6张,包括国家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5件、三级文物28件,其他文物63件),图片、图表和文摘146件,创意展项15件。
第一部分
前赴后继 救亡图存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大肆侵略和掠夺,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抗争和艰苦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这些探索和斗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命运。挽救中国危亡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新兴的无产阶级身上。
第二部分
风云际会 相约建党
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陈独秀、李大钊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从纷然杂陈的各种观点和学说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共产国际的关注和推动下,上海、北京等地相继组建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展革命活动,大力宣传并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
群英汇聚 开天辟地
1921年7月23 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开幕。来自七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代表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工作决议,选举了中央领导机关,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从此,中国出现了全新的、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集中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报: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来到上海瞻仰中共一大会址。接待过程中,哪些细节令你印象深刻?
张黎明:有两个细节很打动我:一是来的时候,总书记的车不是直接停在纪念馆门口,而停在黄陂南路兴业路路口,他带领常委步行了一段走入纪念馆。
还有一个难忘的场景是:面对党旗,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一起重温入党誓词。他对在场的人说,入党誓词字数不多,记住并不难,难的是终身坚守。
这是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的生动呈现,教育我们每个党员时刻对照反省,坚定理想信念,终生不渝。就像总书记说的,我们党的全部历史,都是从中共一大开启的,我们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报:目前,展馆的日常工作状态是什么样的?
张黎明:今年以来,我们接待的观众已超过70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0%以上。自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之后,前来瞻仰的人数更是直线上升。我们馆设定的安全警戒线是一天接待3500人次,但从11月1日开始,日均观众量达到5300人,最多的一天接待观众7262人次。展厅中,经常能看到祖孙三代同来参观的温馨场面。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在家人的陪同下前来。
我们常设展厅的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面对这样的大客流,安全是我们考虑的一大因素,这之中,包括了文物的安全和观众的人身安全。为此,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每天派两位民警在展厅内执勤。而我们馆基本上全员出动,有些老馆员因为站立时间过长,血脉不通,腿部都水肿了,但依然坚守岗位。此外,我们还实时监控人流情况,一旦展厅内的瞬时参观人数超过500人,就进行暂时限流。
报:2016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基本陈列进行了全新的改建,这次改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
张黎明:自建馆以来,我们就设置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基本陈列,向观众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背景、具体过程及其历史意义。随着时代的推进,基本陈列历经几次改版,内容越来越充实。这次改建前,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原来的基本陈列,自1999年起,已经有17年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纪念馆的展览形式、展示手段、文保技术等都有了新的发展,同时,人们的观展理念也在变化,对场馆有了更高的要求,观众希望能看到更新的展览。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党史研究尤其是中共创建历史研究在不断向前推进,有一些新的发现。这些变化都促使我们对原有的基本陈列进行一次提升,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报:改建后与之前有何不同,亮点在哪?张黎明:改建后的基本陈列,在展览内容、展览面积、展品数量和展示手段上,均较原基本陈列有所扩充和提升。我们的新展览,主题明确、主线清晰、意识突出、艺术感染力浓郁。
首先,在展览内容上,为了充分完整地展示中共创建史的内容,新展览改变了原展览以文物展示为主的方法,成为叙事性的展览,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经过、意义讲述得更加清楚、明白,使观众对中共的创建历史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概念,从而获得更多的感悟。
其次,在展品数量上,原基本陈列有148件展品,新的基本陈列展出展品278件,较原来多增加了130件。展厅面积将原有的一层展览,扩建为两层展览,面积从450平方米到现在的998平方米,比过去扩充了近一倍。
再次,在展览手段上,新的展览结合运用了文物、视频、图片、图表、文摘、创意展项等多种展陈载体,采用了更多新技术,使历史与艺术相辅相彰,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我特别高兴的是,新的展陈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和表扬。
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一个旧址类纪念馆,场馆空间有限,除了基本陈列,还能用怎样的方式让人们来铭记这段党的历史?
张黎明:展区有限,但创意无限。在当下,必须用全新的思维、视野、宣传模式,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党的光辉历程。多年来,我们充分利用馆藏文物和史料,深入研究、解读文物史料,推出了大量精神产品,开展了多种学术活动。我们还围绕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中国共产党历史中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策划举办了各种专题展览80多个,编研出版了各种专著、辞典、档案史料集、馆刊及图录70余种。近三年来,开发了30余种红色文创产品。
中共一大会址不仅仅是一个旧址,除了纪念功能,它还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的一个平台。2015年,我们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是中心的业务指导单位。我们邀请著名党史专家逄先知、金冲及、章百家、李忠杰等担任顾问,首批聘请了邵维正等37位学者。此外,还有包括《毛泽东传》的作者潘佐夫在内,来自俄罗斯、美国、日本、韩国的七位外国专家成为我们的特约研究员。组建这样一支国际学术团队,是要以国际视野多角度地研究这段历史。对一个政党而言,党的历史非常重要。只有把历史整理清楚了,才能看清未来的方向。有时,向后看,也是向前进。
除此之外,2016年我们还成立了“革命圣地及重要旧址全国合作联盟”,首批成员单位有全国30余家红色纪念馆,涉及17个省市。我们想通过建立常态化的馆际交流和合作,打通从中共一大这一“红色基因”发端的“红色血脉”。
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目前观众的主要构成有哪些? 对于前来参观的游客,你希望纪念馆给他们留下怎样的记忆和感受?
张黎明:我们的观众构成很多元:有党员干部、烈士后代、普通游客,以及国外友人、元首政要等。
数据显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自1952年9月正式对外开放以来,65年来累计接待观众1585万人次,其中外国观众41万余人次。仅2017年1月1日到现在,就有近8000位外国友人进馆参观。乌干达国民议会议长卡达加在留言簿上这样写道:“非常荣幸来参观中共一大会址,能够把这个历史保存下来是个奇迹,看到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繁荣富强,我现在理解了为什么说世界的希望在中国。”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是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历史的鲜活的“教科书”。对于党员来说,这里是革命圣地,是怀抱虔诚的态度来接受精神洗礼的地方。我希望来到这里的参观者,无论年龄长幼,当你在工作和生活中失去方向、迷惘彷徨时,来到这里,看一看、听一听,一定能汲取力量,获得再出发的动力和勇气。如果你取得了成绩,获得了荣誉,也可以在这里重新“充电”,不断进步。
报: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做哪些准备? 计划推出什么活动?
张黎明:还有四年,就要迎来建党100周年,我们一定不忘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将红色记忆传承好、宣传好。建党100周年前夕,我们将策划举办中共百年光辉历程全球巡展,用丰富的图片、史料、视频等,以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讲述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故事。
报:中共一大会址被看作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在这里工作,有什么样的感受?
张黎明:我是一个从新闻岗位转行过来的文博新兵。在这样一个意义非凡的地方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既有崇高感,也有敬畏感,总觉得自己精神上非常富有。
由于工作关系,我们经常要和党史打交道,每次一提起1921年的这段历史,我内心都十分感慨。
比如说,参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最年长的是45岁的何叔衡,最年轻的是19岁的刘仁静,平均年龄不到28岁。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们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当时的社会精英。但是,在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他们关注的不是个人的利益得失,而是国家的命运、人民的福祉。在选择马克思主义这条道路、将新生的政党定性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时候,他们是经过深思熟虑、态度鲜明的。时刻准备着为了民族的利益放弃自己的利益,甚至牺牲生命,这是大写的“爱”!
又比如,山东代表王尽美,参加一大时的名字是王瑞俊,是一名中学生。回到济南后,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他写下了“贫富阶级见疆场,尽美尽善唯解放”的诗句。一大后,王尽美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因积劳成疾去世,年仅27岁。在中共一大会址工作,每一次重温这样的先烈事迹,都是一次精神熏陶,一次润物细无声的思想净化。当然,在艰难的革命征途中,既有不懈奋斗,也会大浪淘沙,13位代表中,最后只有毛泽东和董必武走到了五星红旗下、走到了天安门城楼上。
报: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史研究的现状如何,请你为我们介绍一下。
张黎明:在国内的革命纪念馆中,我们馆的研究是走在前列的。建馆65年来,我们已经征集和收藏文物史料和历史照片10万余件,其中定级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有121件,是上海文物史料收藏总量最大、国家一级文物数量最多的革命纪念馆。
从2015年下半年起,我们还走出国门,组织专家学者分批前往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德国、白俄罗斯等国查找征集档案资料,带回了几百万字的中共早期珍贵档案和数千张珍贵历史照片。我们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并逐步向全社会公布。比如,去年我们出版了《中共首次亮相国际政治舞台档案资料集》,披露了一批从海外最新引进的档案史料,为人们还原了当年的惊心动魄。而今年年底,我们还将出版《中共先驱留日档案解密(1914—1927)》,公布从日本发掘的一批全新史料。
不过,由于距离中共一大召开已经过去了96年,再加上这次会议是在秘密的情况下进行,有不少相关细节仍待考证。比如,中共一大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开幕的,共召开了七次会议,其中最后一次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意外搜查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但南湖会议日期没有最后定论,当时到底哪几个代表没有出席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又比如,中共一大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 两个文件,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的中文原稿至今未见到,目前留存下来的有俄文、英文两种文本。从俄文、英文版本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共列出了15条内容,其中第11条没有内容,这一条究竟是中文原版就没有,还是俄文版和英文版漏翻译了,又或者序号写错了? 这些谜团都有待破解,期望更多的海内外学者加入进来,为建党100周年献上一份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