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18-01-18信息快讯网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她是一张见证历史、饱经风雨的报纸,是一张有气节、有卓见的报纸,更是一张承载读者厚望、传递人文关怀的报纸。今天(18日)下午,参加《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的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回望过往,共话未来。交流中,与会者一致认为,《报》从诞生之日起,就与光明和正义,与党和人民,与知识和品格,须臾不曾分离。人贵有品,报贵有格。进入新时代,《报》要紧紧围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彰显人文特色,与时代同步、与人民同行,“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行走淬炼思考,用品格熔铸岁月,心无旁骛再出发。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来细腻描摹新时代的动人侧影。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以信任和情感垒起“金字招牌”

1938年1月25日,一批抗日爱国知识分子在上海福州路436号创办了《报》。“孤岛”时期的上海,她如寒冬中一团火焰,照亮了黑暗的夜。

她承继了中国志士仁人薪火相传的家国情怀:从徐铸成的社论《告若干上海人》到全文登载《论持久战》和“中国共产党告全国同胞书”,抗战时期,所刊载的一系列雄文,使万千群众听到了中国共产党正义的呼声。

她赓续了中国知识分子在历史转折时期追求真理的高贵风骨:推出“新思潮”、“新文艺”、“新社会”、“新科学”等一系列周刊,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拨乱反正”中,率先刊登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文字,先后发表了小说《伤痕》、剧本《于无声处》等震撼时代的文艺作品。

人积跬步至千里,敏锐捕捉到了中国社会一点一滴的进步。也为自己竖起了光可鉴人的“金字招牌”。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报》创始人严宝礼的后人任持平在发言中追溯了报自创刊以来的筚路蓝缕。他说,当年《报》出现在街头,传递国内时局动态,发出民族的呐喊,如同报晓的雄鸡,短短几天发行量攀升到十几万份,更吸引了众多进步人士加入。其外公严宝礼毕其一生精力要把《报》办好。他淡泊名利,不为利诱,不畏强权,以“无欲则刚”自勉。

严宝礼在“发刊辞”中曾提出办报思想:主持言论公正;树立高尚报格;有独特之消息;无外来之阻扰。而这正是报的立身之本,更是含金量所在。

金字招牌的背后,实则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陈国强声情并茂地讲述了他与《报》的点滴情缘。他说,报社几代记者辛勤耕耘,与教育、医卫界保持着密切联系,记录下一线的最新动态与深度观察,发表了大量独树一帜、掷地有声的稿件。让许多科学家、医卫界人士对报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一有科研成果和新进展,就主动联系《报》。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这就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信任和感情”。他说,《报》不止记录了他个人的成长,也记录了其老师王振义、陈竺等人的奋斗故事。1989年陈竺与陈赛娟从法国学成归来,《报》率先在头版开设专栏报道。2011年,王振义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报》整版报道。一张报纸记录科学界“一门四杰”的故事实属佳话。

他寄语《报》继续保持专业性、权威性,成为主流媒体中的一面旗帜,记录更多一线的精彩故事,激励知识分子奋勇向前,书写新时代华章。

以品格和自信刻下厚重印记

过去,无数前辈把走过千山万水、访过千家万户、写尽千言万语,当作事业的诗和远方。怀抱这样的耿耿之心,他们动脑去想,起身去做,哪怕行于困顿,也不被职业的倦怠感所淹没。当这种情怀自内心流至笔端,一篇篇报道汇成一个个版面,《报》才得以树立起自己的品格和声誉。

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杨燕迪与《报》结下“笔缘”,今年刚好二十年。这期间,杨燕迪作为“笔会”的专栏作者,每年都有文章发表,除“笔会”专栏文章外,还有“每周讲演”的长篇讲稿,抑或“人文聚焦”和“文艺百家”的千字快评,她说《报》不仅为其个人的音乐思考和评论写作提供了特别的窗口,也为上海的音乐文化事业发展铺设了“红地毯”,音乐的文化身份得以进一步彰显,音乐的人文属性也得到更广泛认同。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报》立足知识文化界,面向广大受众,以优雅文字记录时代,用精美品格引领社会、守护心灵、坚守价值,借由中文方块字的无形魅力聚起一大批汉语世界的优秀作者,又通过这些作者的高质量写作影响着全社会的精神风气和文化趣味,功莫大焉!”

上海戏曲艺术中心党委书记、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谷好好说,《报》不仅记录了很多艺术家职业生涯的点滴进步,更见证了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这份报纸里,广大文艺工作者读到了一个国家的思考、一个民族的人文气质,听到了艺术家的心声。这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正是《报》有别于其他媒体的独特标签,也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紧密团结广大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为国分忧,奋发向上”。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在党和国家的关怀支持下,传统文化逐步迎来了春天,而《报》始终冲在第一线,记录下许许多多的感人瞬间,为传播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做出了卓越贡献。谷好好祝愿《报》越办越精彩,超越时间的考验,成为这个时代不可磨灭的印记。

以传承和创新不负时代重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报社从福州路走到圆明园路149号,虎丘路50号,再到威海路755号,地址的迁徙伴随着时代的深刻变革。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闻传播从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最具挑战、也最富创造性的事业之一。

座谈会现场,融媒体平台正式启动。融媒体时代,同仁将依然葆有报人的初心,葆有人文情怀,更重要的是葆有对党的新闻事业的坚定信念,将新闻事业与“百年才是序章”的中国共产党紧紧相连。

作为《报》的忠实读者,市政协委员凤懋伦说,80年,对于自然人,已是耄耋之年,但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这只是一个瞬间。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报》要抓好“一个坚持”,处理好“三个关系”,永葆初心再出发。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一方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好地体现党性、人民性和创新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同时,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在做好传统媒体基础上,后发先至,在新媒体领域领风气之先;处理好发展与提高的关系,提高整个采编队伍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

《报》首席记者、青年记者代表单颖文与在座者畅想并分享了融媒体时代“小伙伴”们的一天:清晨,负责新闻内容生产的小伙伴早已上线,将鲜活的新闻素材和图片第一时间送至后台处理,后台编辑熟练地“精加工”后又迅速投放至“APP”,确保读者一睁眼就能获知当天的最新消息。采访现场,记者们随时运用各类新技术增强新闻捕捉能力,后方大本营,小编们镇守在各大搜索引擎和茫茫书海前,时刻准备为前方提供资料和技术支撑……

以脚底的泥土、纸面的温度描摹新时代动人侧影:《文汇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侧记-信息快讯网

她说,融媒体新时代赋予媒体工作者新的使命。这不仅是技术的融合,更是团队的融合。年轻的人将不忘初心,努力把自己锻造成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一代,不负前辈信任,不负时代重托。(作者:首席记者顾一琼)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摄:袁婧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