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新时代”市民微电影节举行,本报出品作品获金奖
“我们在一起,平凡中做好自己,征程中梦想在心底……”昨天下午,在大光明电影院1号放映厅举行的“逐梦新时代”第四届上海市民微电影节上,一群平凡的城市建设者用歌声唱出了新时代逐梦人的初心与执着,传递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大银幕上,一幕幕平凡动人、直击人心的微电影画面,温暖了在座所有人。
2017年3月起,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网信办、市文广局、上海广播电视台、报社、上影集团等联合主办的“逐梦新时代”微电影大赛在全市开展,共收到参赛作品800余部。昨天活动现场揭晓了42部获奖影片,《她》《“上海的温度”系列微电影》分获剧情类和综合类金奖,15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本报出品、制作的《她》《心愿》《寻找一颗星》《隧道里的天光》等4部微电影获奖。
微镜头聚焦城市英模如磐初心
在上海的繁华背后,无数不忘初心、默默耕耘的劳动者,用智慧和汗水筑起了城市的天际线。今年的市民微电影节上,越来越多的微电影作品把镜头对准了各行各业的一线劳动者和榜样楷模,来诠释这座城市勇于创新、奋楫争先的城市精神与人文情怀。
“我做完手术从来不发朋友圈,怕家人担心我的安全。”获得综合类金奖的《上海的温度》主人公之一——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朱同玉医生,在现场与大家说起了自己的小秘密。原来,朱同玉工作的地方是国内重要的艾滋病携带者诊疗中心,他和同事们与病毒零距离接触,每做一台手术都面临着极大的风险,但他们毫不畏惧,犹如“刀锋战士”,用大爱守护着城市温度。
讲述钟扬教授故事的《播种未来》曾在2014年市民微电影节获银奖,今年,来自上海师范大学的李利珍教授又为大家讲述了如何《打开昆虫世界的大门》,展现了科研工作者勇攀科学高峰的无畏精神。
多位“重量级”颁奖嘉宾来到微电影节现场:92岁老党员、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乾德,十九大代表、优秀影片《隧道里的天光》主角何小玲,2017感动上海年度人物、中科院院士褚君浩,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研究员、优秀影片《紫色玻璃》原型胡丽丽……他们是城市英模,也是普通的逐梦人,正是他们执着追梦、实干圆梦的精神,为城市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
平凡家庭凝聚奋进力量
在这些微电影作品中,有亲情、爱情、友情,更有梦想的力量和文化自信。
由本报与松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金奖微电影《她》,根据“感动松江”道德模范家庭——松江新浜镇赵王村范向华家庭的真实故事改编。影片撷取姐妹俩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经历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生活“平等、尊重、信任”的温暖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微电影节现场,范向华动情地讲述了从小听力障碍的大女儿文文和小女儿维文,从不理解到相互关爱、默默支持的点点滴滴。
“当无路可走的时候,总有一条路是闯出来的!”大银幕上,《寻找一颗星》的主角谢青,说出这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时,台下观众无不动容。这部催人奋进的微电影根据真实素材改编,从小罹患脑瘫的网络作家谢青,在母亲的鼓励下,越过了人生一道道坎,用仅能动的3根手指,在电脑上敲击出百万文字,成为一名网络作家,在互联网上实现了思想的奔跑。影片最后,坐在轮椅上的谢青本人,用有些含糊的发音说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机会是给有准备之人,梦想是需要努力才能实现的。”
特色专题凸显时代主旋律
本届市民微电影节围绕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主题,特别设置了“五年发展成就”、“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等特色专题奖。
捧得“五年发展成就”专题奖的《“逐梦新时代”主题系列微电影》,曾在去年举办的“逐梦新时代·上海2012 2017”大型主题展览上收获各方点赞,这也是本市第一次在大型展览中,用微电影这一生动的艺术样式,展现城市的辉煌成就,记录市民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传承发扬好红色基因是责任和使命。“真实的历史场景能让听者仿佛穿越时空,更容易感同身受,入脑入心。”来自虹口区委党校的红色文化讲解老师张家禾教授,现场讲述如何通过“实景党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红色历史,以他为主角的微电影《传薪者》获得了“开天辟地·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专题奖。
自2014年启动以来,上海市民微电影节已连续举办四届,全市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数千部微电影聚焦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讴歌时代风采。在打造上海文化品牌的过程中,微电影正在成为一张有温度的城市名片。(记者 蒋竹云)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