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

2018-01-24信息快讯网

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信息快讯网

80年代前,档案馆在百姓眼中是个神秘的地方。三十年多来,档案馆从封闭趋于开放,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在档案走向社会的过程中,一批批青年人在幽深的档案大楼里度过芳华年代,与之相伴的是鼓鼓的麻袋、成捆的纸张,夹着霉味的空气。

他们当中,有人起草了上海市档案工作规范,有人最早提出了举行记者招待会,有人解决了档案馆库房温度和湿度控制问题,有人在阅读档案史料过程中发现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有人从汶川地震中抢救出了北川档案……如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是白发老者,但三十年来的种种亲历,于档案行业后来者仍是莫大的激励。

近日,结合口述回忆、历史照片,记录上海解放60年来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书籍《兰台印迹——上海档案人忆往》出版。该书集结了有关亲历、亲闻上海档案事业发展历史的重要回忆文章,特别是上海早期档案事业具体细节。

“往事如烟,不加注意和重视,就会从记忆中完全消失。档案部门的工作使命本就是给国家和社会留下珍贵、真实的历史记忆,但时间久了,反而忽视了留存本行业的历史记忆。”该书主编马长林说。1982年进入上海市档案局管工作,从事档案工作近25年,马长林经历了全国档案事业从封闭走向开放、飞速发展的25年。“这些经历,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上海档案事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发展。”

原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杨冬权说,上海多年来在全国档案工作中做出了很多突破,《兰台印迹——上海档案人忆往》不仅是上海档案工作和档案人的足迹和记忆,它所展示的昔日档案工作的辉煌,上海档案人勇于创新、不甘平庸的精神,值得全国广大档案工作者继承。

《兰台印迹——上海档案人忆往》辑集的文章作者和接受访谈者,有曾在市、区级档案部门担当重任、推进事业发展的老领导,也有在基层档案室默默无闻扎实工作的工作人员。他们的回忆和口述,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上海档案事业如何在改革爱芳的大潮中前进的具体历程,我们也可以看见,这些档案工作者当年如何伏案开发档案资源、出国学习管理经验,在日积月累中,把玉石不分的档案点滴凝聚成时代的宝库,成为当今档案工作的镜鉴。

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信息快讯网

▲《兰台印迹——上海档案人忆往》,同济大学出版社,2018年1月

书 摘

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信息快讯网

娄承浩

1964年4月参加档案工作,曾认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和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档案室主任

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信息快讯网

我是1964年4月到现在的外滩3号,当时的上海市民用建筑设计院报道的,到现在已经整整51年了。对我来说,我的一生是与档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跟档案一起成长,是档案哺育了我。

当时有人讲,“平凡的工作不平凡的事业”……这对我起了熏陶作用。

有一次,有个住宅小区自来水管道爆了,地下管道总开关在什么地方,人家很急,找来找去找不到。后来想到设计院里应该有图纸,他们来了以后,按照他们说的新村所在道路,找到了设计项目上下水管道总平面图,找到这个自来水总阀的位置,解决了问题。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引起我的思考,我们搞档案工作的人必须要熟悉档案,这样在紧要关头,要利用的时候能最快地把档案调出来。怎样才能尽快提供利用呢?我琢磨着想出了个办法。每次收到图纸以后,我就利用星期天到这个项目相关的地方去看。一方面是出于好奇,看看我们设计院设计的东西造好了没有,另一方面,去实地看后对项目加深了印象,我放图纸时这个项目的图纸放在哪个柜子印象就深了。后来有一次,他们又来要找底图,他们跟我讲是什么项目,他一讲我马上有印象,知道图纸放在什么地方……我凭着勤奋和记忆,起到了电脑的效果,于是大家给我取了个绰号叫“电脑”。

钱唐根

上海市档案馆技术部主任、知名档案保护与抢救专家

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四川省发生了特大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北川羌族自治县档案馆也受到了极大破坏,档案馆建筑绝大部分陷入地下,当时在档案馆内的工作人员和阅档人员无一生还,档案馆也被深埋瓦砾、受损极其严重。

……那时我第一次看到经过地震破坏、重新挖出的档案;卷宗无序地堆在一起,都成了污损破碎的纸张。由于档案在地震过后一个多月才挖出,很多档案长了虫霉,有卷档案上竟然还长出了蘑菇。

上海档案人忆往:那些年,亲历的那些事-信息快讯网

……当时首要的问题是档案消毒……用何种方法消毒,专家组研究了很多方案。要彻底杀灭档案中的病毒、霉菌,必须用药剂消毒才能见效。环氧乙烷是灭菌的有效药剂,但也是一种易燃易爆物质,使用不当会污染环境。如在四川省档案学校内用环氧乙烷消毒,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泄漏,就会影响校园乃至周边环境。最后经过讨论,决定将污染严重的档案交给有完善隔离和防范措施的医疗机构,在专家组指导下用环氧乙烷进行档案消毒。经过事后观察检测,消毒后的档案上有害病菌全部杀灭,修复人员在修复中没有发现有档案影响人员健康。

姜守信

原上海市档案局馆副巡视员

位于四川中路220号的原上海市档案馆旧址,是一幢独立大楼,原来是汇丰银行高级职员宿舍等附属用房,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作为上海市档案馆,二至五楼原银行办公业务用房被作为档案库房,六楼至八楼原银行高级职员宿舍被作为办公室,总建筑面积7000多平方米。底楼作为市政府机管局大食堂和厨房,因此档案库房就像坐落在“火山”顶上。上世纪80年代曾发生过一场虚惊,底楼厨房炒菜时烧起来了,救火时大量烟、气从大楼南侧安全通道一直散发到八楼,把档案局馆的人吓出一身冷汗。紧挨市档案馆大楼的北侧,还有上海海关大楼的一个食堂。所以这座大楼不符合档案库房保管条件的要求,存在很大安全隐患。此外,库房容量也有限,外面150多万卷早就应该接收进馆的档案,无法接收进馆,长期散存在全市多处保管条件更差,且无专人管理的地方。长此以往,档案将遭受不可估量的损失。为此,从上世纪70年代起,市档案馆抽检新馆的问题就提上了日程,经历了十几个年头,到80年代初计划任务批准下来。

……1987年6月8日上午,新馆建设正式破土动工,打下了第一根长达42米的桩。

作者:李思文

责任编辑:李思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