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到了,清代皇宫里是怎么准备过年的?
民谚有云: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对往昔民间节令风俗的鲜活展现,更是国人对春节深刻的民俗记忆。
在清代,春节对于高居九重的帝王而言,同样也是一年之中最重要的节日,并且逐渐形成了一些杂糅着礼制思想和等级色彩的独特“年俗”,它们既是习俗被政治捆绑后的产物,也是天子食“人间烟火”的真实写照。
腊月到,人忙年
清代统御中原的历史虽然是从公元1644年开始算起的,但对于满族人而言,“过年”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很远。
至少在盛唐时代的渤海国,满族的先世靺鞨人便已经开始庆祝新年,《渤海国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曰:‘踏锤。’”在女真人第一次进入中原的金代,元旦(正月初一)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举国隆重庆祝。
对于清代的宫廷而言,与辞旧迎新有关的种种庆典活动往往要延续50余天,即从当年的阴历腊月初一至第二年的正月二十。虽然这50多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假期,朝廷各衙门和官员们也都要正常运作,但生活的重心渐渐转向新年,人们也渐渐沉浸到节日的喜悦之中。当然,这种“忙”并不是始终持续的,大体上主要集中在腊月初一至初八、腊月二十至正月初三和正月十三至元宵节三个时间段内,由腊月初一的“开笔书福”仪式开始,正月十九的“筵九”茶话会告终。
腊月初一开始的祈福、辞旧仪式可谓是清代宫廷的“春节序曲”。
皇帝也发红包
腊月,即是旧历的十二月,也被雅称为“涂月”或“嘉平月”,人们习惯于在这年终岁尾的时刻驱避邪魔、祈望吉祥,为繁忙的一年画上圆满的句号。清代的皇帝们选择在这个时节以亲笔书写的福字作为春节“红包”,分发给那些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们。如曾做过和硕礼亲王的昭琏在《啸亭杂录》中所记载的:
“定制,列圣于嘉平朔谒阐福寺归,御建福官,开笔书福字笺,以迓新禧,凡内廷王公大皆遍赐之。翌日,上御乾清宫西暧阁,召赐福字之臣入跪御案前,上亲挥宸翰,其人自捧之出,以志宠也。”
▲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五位皇帝在腊月书写的福字
在腊月初一“开笔赐福”的习惯始于康熙皇帝,并被雍正皇帝所沿袭,最终于乾隆年间渐成定例。据传,后世帝王“书福”时所用的毛笔,便是康熙皇帝的传世之物,这只笔的笔端镌有“赐福苍生”四字,用来写福字的纸张也都是绘有金云龙的宫绢,华丽异常。
事实上,康熙年间每年只有十几个人能够“抢”到这份由皇帝亲自发放的“红包”,雍正时,赏赐范围扩大到外地督抚。受赏名单一旦确定,会有专人负责通知到本人,并在“赐福”这天齐集殿外,皇帝每写一张,便引一人至御案前 “叩首恭受”。不能亲自到场的,则派专人递送,并且会额外加赏一分鹿肉,以取“福禄”双全的彩头。
既然是“凡内廷王公大皆遍赐之”,数量之大可见一斑,要求皇帝在一天之内写完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因此实际上赐福字的活动是贯穿于整个腊月的。
但每年写下的第一个福字,照例要悬挂到乾清宫正殿,接下来是19幅用于其他宫殿张贴的福字,然后才是依次赐予皇子、藩王、大学士、部院尚书以及各省督抚等臣工的。还有一些经常行走于皇帝身边,品级又较低的翰林、侍卫们,自然也不能亏待,只不过赐予他们的是事先刻在石碑上的御笔福字“副本”,即所谓“双钩福字”。
▲清代内务府造办处所制宫绢
对于臣子们而言,能够得到皇帝亲笔书写的福字当然被认为是一种殊荣,乾隆年间在朝为官三十一年的尚书王际华,便曾因得到过24张福字而将家中的中堂命名为“二十四福堂”,得意至极,溢于言表。想来一方福字,皇帝所耗费的也无非是些笔、墨、绢纸,却能给天下人一种君臣间“有福同享”的和合意境,确实是一件既经济又风雅的事情。
冰嬉降观侍,鞠劳行赏酬
如果说尺寸之间的福字从文治的角度诠释了清代的帝王之术,那么每年“开笔书福”典礼后的校阅八旗冰戏活动,则可以理解为统治者对军事武备的重视。冰戏也称冰嬉,它本是生活在严寒地区的满族先世喜闻乐见的冬季体育活动,在清代被规定为军训练习项目之一,统称为“跑冰”。不过时间一长,军事训练的色彩逐渐淡薄,冰上项目的游艺性慢慢突现出来。
▲皇帝观冰嬉时所乘坐的“冰床”
按照清代规制,皇帝校阅冰戏的地点在“西苑太液池”,时间一般为旧历十一月之后,即冬至后开始“数九”的日子,不过也经常被安排在腊月初一这一天,以烘托喜悦的年关氛围。受阅的兵士在八旗、前锋统领、护军统领等处拣选而出,动辄数百人。受邀观赏冰戏的,除后妃、王公大臣外,还有蒙古、朝鲜、琉球、暹罗等外藩使臣和部落首领,场面之宏大可见一斑。
冰戏的项目主要有三种:抢等、抢毬和转龙射毬。“抢等”类似于现在的速度滑冰,即在同等距离内,参赛人员同时出发,以到达终点的先后区分一二等,分别给予奖赏。“抢毬”有点儿“冰上篮球”的味道,参与兵士分为红黄两队,穿着特质的带有铁齿的冰鞋在冰面共抢一球,“众兵争抢,得球者复掷,则复抢焉。有此已得球,而彼复夺之者,或坠冰上,复躍起数丈,又遥接之。”抢毬的参赛队伍本不止两队,“表演赛”结束后,其他参赛对还要进行竞技,完整的一轮比赛大约要进行四到六场比拼,可以持续一天。
相比之下,“转龙射毬”项目更像是花样滑冰,是一种将滑冰和射箭合二为一的冰上项目。兵士以旗为单位,一人执小旗为前导,二人执弓矢随后,前后近200人的队伍按照一定的路线盘旋曲折滑行于冰上,宛如游龙一般。在皇帝御座的附近还会安置专门的“旗门”,旗门上下各设一毬,当持弓矢的兵士靠近旗门时依次发箭,射中者有赏,故宫博物院所藏《冰嬉图》描绘的便是“转龙射毬”的场面。
▲描绘“转龙射毬”场面的《冰嬉图》局部
煮粥供佛,诵经送岁
“腊八”本是宗教节日,相传是为纪念释迦牟尼佛在伽倻山尼连禅河畔觉悟成就而来。仅就清代统治者而言,对腊八节的接受与对佛教的接纳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自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城修建佛寺始,内廷便有“每逢腊八,照例诵经,供腊八粥”的习惯。乾隆皇帝即位后,原雍亲王府被改作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自然而然地成为清代皇室煮粥供佛的“指定单位”。
据记载,雍和宫有两口煮粥的大锅,每口一次可煮米二、三十石。煮粥时,皇帝要派遣王公大臣前往雍和宫监视,经过念诵经文的粥首先要供奉诸佛,然后“进奉内廷”的奉先殿、皇极殿等处祭祖,最后才由皇帝分赐给内外臣工。
一碗名副其实的“皇家腊八粥”主料为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煮熟后还要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瓤、松子、白糖、红糖、葡萄干等点缀一番,货真价实不说,还兼具了一等的卖相。不过,仅此一项的花费,每年都在十万两白银上下,奢华之外,令人唏嘘。
时至今日,住在四九城里的老北京人似乎还保留着腊八去雍和宫喝腊八粥的习惯,想来虽然粥的用料已然不同于往昔,但人们对吉祥幸福和美好生活的祈愿之心应该不会有什么区别。
▲雍和宫布施腊八粥的场景
在紫禁城外的腊八粥飘香四溢时,紫禁城内还要举办隆重的“送岁”仪式。届时,宫中中正殿外的空地上会搭建起临时的黄顶毡房“小金殿”,皇帝亲自御临“小金殿”,殿外则是集体诵经的众喇嘛,通过佛事法会来祈愿新的一年万事顺遂。有时还会邀请达赖喇嘛或蒙古章嘉呼图克图为皇帝拂拭衣冠,以示祛除不祥、除旧布新之意。(参考资料:姜舜源《清代皇家的年》刘中平、鞠延明《传统岁俗节日中的满族特色》三津《数九寒冬冰上走》)
作者:开宸
责任编辑:李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