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对幸存者造成的影响是终身的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发布消息:在刚刚过去的1月,又有4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先后离世。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展陈中,幸存者王翠英、陈凤英、陈玉兰、沈桂英的灯箱照片相继黯淡下来。
去年至今,共有13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带着对遇难亲人的思念,带着那段黑暗历史造成的终身记忆创伤,告别了曾经的苦难和现今的美好与安宁。截至目前,登记在册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不足百人。愿幸存者照片墙上的灯灭得慢一点、再慢一点……
南京大学教授梁莹今天上午也转发了这条消息。她说:从去年到今年重要学术贡献之一,就是珍藏了一些非常珍贵的世界记忆,为国家留下了非常宝贵的历史遗产,无限的回忆和永远的缅怀!
据梁教授主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南京大屠杀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的影响,已持续80年之久。
▲灯箱照片是截至去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的大屠杀幸存者
▲灯箱照片是截至去年9月30日登记在册的在世的大屠杀幸存者
1937年12月13日至1938年1月,侵华日军在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暴行,30多万放下武器的军人和平民百姓惨遭屠戮。在这一人间浩劫过去80年之际,梁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表明,南京大屠杀相关历史记忆的激活引起幸存者控制情感与负面记忆脑区的强烈激活,创伤记忆对幸存者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起码可以持续80年之久。
这是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的一项重点课题成果,项目由2015年度入选首届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梁莹领衔,利用跨学科的方法,在创伤记忆对大脑的影响研究方面的创新和尝试。
▲梁莹教授近照
这项幸存者大脑创伤记忆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其对照的是同龄相似条件的健康老人。采用核磁共振扫描,利用国际先进的松年研究(PINE-Study)的量表进行行为学分析。研究的参与者为54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6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与除大屠杀以外的创伤经历与幸存者组相匹配的健康老人,其中30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和40名年龄等相匹配的对照老人参与了核磁共振(MRI)的检测和扫描,最终,21名幸存老人和21名对照老人顺利完成了磁共振的扫描和相关研究测试。
▲梁莹教授在研究测试中
研究结果令人震惊和痛心:南京大屠杀期间的苦难与创伤给幸存者造成巨大危害,幸存者大脑皮层出现了显著的变化,很多幸存者出现了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伴随着焦虑、抑郁情绪比例的升高,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同龄老人。通过对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忆创伤研究,可以看出幸存者在生理、心理及行为方式等方面都受到很大伤害,表现出比正常人更脆弱和生活质量低下的特征。
同时,与对照老人相比,很多南京大屠杀幸存老人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睡眠较差,记忆力和智力有一定下降,感到更加孤独、焦虑和抑郁,生活质量显著低于对照老人。他们在大脑结构上有明显的创伤记忆特征,在大脑功能上情绪不稳定,在观看大屠杀相关的图片时,大脑多个脑区的激活显著高于对照组,这些脑区包括杏仁核、海马、脑岛、丘脑、辅助运动区,以及额叶皮层等。除此之外,还发现在幸存者中,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其海马和脑岛、辅助运动区的激活程度越高;而自杀倾向与杏仁核、海马、脑岛、丘脑等脑区的激活也呈显著性正相关。
▲梁莹教授在大屠杀幸存者关怀与支持行动启动仪式上
另据消息,“2018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新春慰问活动”业已启动。100多名志愿者将上门慰问这些为数不多的大屠杀幸存者,为他们送去冬日的问候与温暖,希望以今日的岁月静好抚平老人们延续了80年的苦难记忆和心灵创伤!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中图片均由纪念馆及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