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考级,淡定的“琴爸”难道都不是好爸爸?
钢琴考级 就是“复刻”三首曲子一千多个音符?
音乐教育就是一间几平方米的练琴房,一架钢琴?
坊间有传言称,面对钢琴考级,能淡定的“琴爸”都不是好爸爸。
比如曾有一位“琴爸”在网上发帖:考级迟早毁掉中国钢琴教育!他义愤填膺地列举了种种考级之“罪状”。
帖子发送后,有“琴妈”一边为老公点赞,认为他是好爸爸关心孩子学习,一边劝这位“琴爸”淡定——其实,无论考或者不考,问题都在那里,几乎每个学琴者都会面临同样的困惑。
能淡定的“琴爸”难道都不是好爸爸?“琴爸”“琴妈”能做的,就是把孩子培养到他们能力范围内,最远的地方。
不过,让孩子觉得一切只是水到渠成,背后却需要没日没夜地未雨绸缪。
哎,琴童父母不好当!
学琴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看到马路上背着乐器的琴童,有多少人注意过他们的表情;听到小区里的钢琴练习声,是否能想象练琴者的心情……
寒假,又是一年音乐考级时。许多就读于中小学的孩子,甚至还有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在这个时节陆续走进音乐考级的考场。几天前,春季古筝考级刚刚结束;这个周末,春季大提琴考级即将开始。上海音乐学院冬季钢琴考级则于今天正式开考,上海及周边地区共计约有5000人报名,是近期申城音乐考级中报考人数最多的——学钢琴的琴童基数之大,在所有音乐考级项目中始终领跑。
近年来,音乐考级热一直饱受争议,许多琴童家长一谈考级就会变得“很不淡定”。对此有专家表示,不能片面地认为考级本身一无是处,需要纠正的是对音乐考级和音乐学习的误解。部分对学琴目标认知不清的家长以及某些培训机构,往往是助推考级焦虑的源头。
考级就是“复刻”三首曲子一千多个音符?
为什么要考级拿证书?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音乐教育家丁芷诺表示,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乐器,却根本没有从音乐中收获快乐;某些培训机构把技术放在第一位,动辄要求学生每天练琴数小时,练习曲弹奏一遍又一遍。丁芷诺说:“以功利目的为导向的考级,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学不到知识,还会对乐器甚至音乐产生憎恨。”曾有媒体报道,有琴童长期被迫训练,在考级之后对音乐毫无兴趣,再也不碰琴了。
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音乐,考级也只是衡量音乐水平的评价体系之一。在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钢琴家赵晓生看来,近年来学钢琴的孩子越来越多,整体水平却不容乐观,原因在于某些家长和培训机构不尊重琴童自身发展规律。赵晓生担任钢琴考级评委时,曾碰到一位考生,第一次考二级时水平还不错,一年后却报考了九级,结果弹得一塌糊涂。“这孩子告诉我,跳级考试是他父亲的决定,其父认为反正考级只要考三首曲子,加起来也就一千多个音符,他只要每天完成三个音符就可以完成任务了。”赵晓生进一步追问,才知道这位琴童是由其父亲教的,但他父亲完全不懂钢琴,像教打字一样教孩子学会了考试曲目。“考级看的是考生对音乐的深入理解,而非机械化的技术展现。为求过关,家长一味追求级别,误把考级视为评判孩子学琴水平的唯一标准;孩子为拿证书,浪费时间与精力在不合常理的练习上,像这样以考级为目的去学琴,实在太荒谬。”
音乐学习的本质应该是让孩子找到快乐
音乐教育就是一间几平方米的练琴房,一架钢琴?
其实除了考级,在乐器学习中还存在不少认知上的误区。比如:只注重基本功,却忽视了提升音乐素养。不能否认,音乐的演绎需要通过过硬的技术来表现,可有些琴童能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级,在音乐知识方面却是“白丁”。他们不仅说不出考级曲目的年代、音乐风格、创作背景,更有甚者,连乐曲作者是谁都不知道,更遑论对作品有深入的理解。
面对这些“着急”“盲目”的考级心态,专家提出建议,包括钢琴在内的乐器学习要回归初心。学音乐的初衷,是让孩子接触、享受音乐艺术,教学中也应鼓励和提高其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让琴童从内心深处感受到音乐的美丽,使音乐可以陪伴他们成长。而在当下一些音乐培训机构中,很多培训师会手把手地教授孩子弹琴,学生却学得相当被动——一间几平方米的练琴房,一架钢琴,就是45分钟培训时间内关于音乐的全部。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音乐教育相对发达的国家,考级培训尽管也有固定曲目,但在教学中会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要求他们浏览大量音乐文献,了解作曲家及作品的背景、风格等等。其中有音乐潜力的孩子,还会去收听不少录音资料,使自己的演奏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进而激发出个人的见解,并不止步于按照老师说的依样画葫芦。
丁芷诺认为,相较于在追求考级证书的推动下勉强学琴,培养琴童学会聆听音乐,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音乐活动,才是更有利于孩子的教育方式。“学生可以多多参加合唱、器乐合奏等活动,在享受音乐的过程中增加知识、提高技能。仅仅靠一个人闷头苦练,音乐素质是无法得到显著提升的。”
编辑制作:王筱丽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