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位华人科学家当选2018年美国工程院院士!
美国当地时间2月7日,美国国家工程院(The Nation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NAE)公布了最新入选的83名院士和16名外籍院士名单。加上今年新院士后,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总数为:院士2293名,外籍院士262名。
美国国家工程院成立于1964年12月,是美国工程科技界最高水平的学术机构,也是世界上较有影响的工程院之一。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界最高荣誉,这一荣誉奖励那些“在工程领域内从事研究、实践和教育并做出卓越贡献的学者”,以及“对新的技术领域起到开创作用、在传统工程领域具有突出贡献、或者是在工程教育中开发或者采纳了创新方法的学者”。
美国工程学界的最高三大奖项(即拉斯奖,戈登奖和查尔斯·斯塔克·德雷珀奖)均由美国国家工程院评选。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是工程领域专家的最高专业荣誉之一。
值得欣喜的是,今年NAE增选的外籍院士中,有4位来自中国。他们是:
清华大学教授郝吉明;
中科院金属所研究员卢柯;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杨卫;
台湾地球科学家李罗权;
此外,共有6位华人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分别是:
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史建军;
加州理工学院教授汪立宏;
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邵阳;
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李明军;
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
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科学家Jacqueline H. Chen;
值得关注的是,2018年新当选院士的华人科学家大部分都有中国高校的学习经历,其中史建军和李明军均有北京理工大学本科学习经历,汪立宏教授在华中科技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邵阳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Chen Hongming曾在复旦大学就读两年。
据悉,新入选的院士将于2018年9月30日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举行的年会上正式受职。
2018年新当选外籍院士的四位中国科学家个人简历如下:
郝吉明——清华大学教授
郝吉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生于山东梁山县。197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81年获清华大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环境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主任,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现任兼任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工程与环境委员会委员、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要研究领域为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主持全国酸沉降控制规划与对策研究,为确定我国酸雨防治对策起到主导作用。建立了城市机动车污染控制规划方法,推动我国机动车污染控制的进程。深入开展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成因及控制策略研究,发展了特大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推动我国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的联防联控。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卢柯——中国科学院金属所研究员
卢柯,男,汉族,1965年5月出生,甘肃华池人。1993年加入九三学社。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工学博士学位,著名材料科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现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九三学社第十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1981.08—1985.09,在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学习;1985—1990,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硕士和博士研究生;1990.01—1993.01,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1991.9—1993.3,公派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高级访问学者(期间1993年1月,晋升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1995年1月,受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博士生导师;2001年,被中科院任命为金属研究所所长。2003年11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2004年3月,当选2003年中国青年年度科学家。2005年4月,被德国科学院增选为院士。2013年入选“万人计划”杰出人才。
卢柯院士研究团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纳米结构金属制备技术,探索纳米结构金属优异性能,在国际纳米结构材料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达数百篇,在仅在最顶尖的学术期刊Science和Nature上就11篇。
杨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杨卫,固体力学专家。1954年2月16日生于北京市。1976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1981年在清华大学获硕士学位,1985年在美国布朗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曾任浙江大学校长。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从事断裂力学、细观与纳米力学、力电耦合失效等领域的研究。在断裂力学研究中,得到准三维裂纹尖端场的解析解,证明界面裂纹扩展可超越下瑞利波,激发了超高速界面断裂的研究。在细观与纳米力学研究中提出细观塑性理论。发展了连续介质力学与分子动力学之间的跨层次算法,模拟了从裂尖发射的原子点阵位错运行并转变为连续介质位错群。提出准解理断裂理论,解释了裂纹钝化后再出现解理的现象。提出电致断裂的非线性力学机理模型、畴变增韧模型和畴变电致疲劳模型,可以计算电场循环的裂纹扩展量,提出电致质流失稳模型。
李罗权——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
李罗权(Lee, Lou-Chuang),台湾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学研究所,杰出访问主席。当选原因是为FORMOSAT/COSMIC卫星计划中的空间物理和技术领导作出贡献。根据李罗权的个人主页,他是地球科学家,专长太空物理及地球物理学。生于中国台湾彰化县田尾乡,曾经担任台湾“太空中心”主任,任内经历“福尔摩沙”卫星二号的成功发射。
六位新当选美国工程院院士的华人科学家个人简历如下:
史建军——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史建军,1980年毕业于石家庄一中,同年考入北京理工大学。1984年、1987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学士和硕士学位,1989年赴美留学,并于1992年获美国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并留校工作,现为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
史建军教授是质量科学和工业工程领域享有盛名的学科带头人。自从1995 年在密歇根大学任教以来,史教授已经发表了150 多篇论文 (其中100 篇发表在相关领域的顶尖杂志),被引用6000 次以上。
汪立宏——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汪立宏,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主席、曾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Gene K. Beare特聘教授,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工程系与电子工程系Bren讲席教授。
1984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获光学学士学位;1987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光学硕士学位;1992年获德克萨斯德克萨斯州休斯敦Rice大学博士学位,其导师为诺贝尔奖得主。
于2004年4月起担任Endowed Royce E. Wisenbaker II首席工程教授,兼任国际生物医学光学协会(International Biomedical Optics Society)主席。曾在第一流的癌症研究机构——德克萨斯州立大学M. D. Anderson癌症研究中心担任助理教授。
2005年受聘为国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讲座教授”,聘任岗位:生物医学光子学。
担任30多种国际科学期刊的审稿人。组织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和学术委员会委员。
邵阳——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邵阳教授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与电催化研究、电化学储能材料等相关方向的研究。
邵阳教授从北京工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于密歇根理工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专业取得博士学位。其获得过多项学术荣誉,其中包括2008年的国际电化学学会Tajima Prize、Internationa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2013年的Research Award from the International Battery Association,2014年入选美国科学促进协会成员以及2016年的ECS Battery Research Award。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及综述240+篇,连续两年(2015和2016年)进入汤姆森路透社高被引名单。2011年担任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杂志顾问委员,2012年担任ChemElectroChem顾问委员,2014年担任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顾问委员,2015年担任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编辑。
李明军——美国康宁公司科学家
李明军1983年获得中国北京理工大学应用物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获得法国University of Franche-Comté硕士学位,1988年获得法国尼斯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1年加入美国康宁公司,现任康宁公司corporate fellow。
Chen Hongming——美国卡拉制药公司
Chen, Hongming,现任美国卡拉制药公司首席科学家,1988年-1990年曾就读于中国复旦大学,1990年夏天赴美留学。
Jacqueline H. Chen——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
美国Sandia National Laboratories研究人员,目前也是国际燃烧学会理事会理事(2006-2012),主要研究的是湍流火焰的直接模拟,任combustion and flame 的编委等。
责任编辑:顾军
*转载自青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