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

2018-02-09信息快讯网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石库门由于其巴洛克风格的门楣和西洋风格的雕花图案,常常被人认为是中西合璧的产物,甚至有人认为这是中国建筑工人根据外国设计师的图纸建造而成,在日前举行的上海科技论坛暨上海市建筑学会六十五周年系列学术讲座“上海百年建筑与建筑师”第一讲上,高级建筑师徐大纬经过孜孜不倦地考证、调查,提出石库门完全是来源于中国基因和上海“母亲”,它的“母亲”正是上海本土老房子——绞圈房。

绞圈房是上海的四合院

石库门起源问题很奇怪,《上海住宅建设志》上提出,石库门的单体平面结构则脱胎于中国江南传统住宅的式样,然而具体到是何种江南传统住宅,却没有详细说明。徐大纬认为,上海本地老房子和江南住宅完全不同,它更靠近清末民初建筑的基本形态——合院建筑。“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她补充说,“上海也有自己的四合院。”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上海四合院绞圈房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绞圈房平面图

这种四合院就是绞圈房。上海地方志学者褚半农先生在《褚家塘志》中介绍:清光绪九年(1883)由徐家汇土山湾孤儿院天主教出版社出版的《松江方言教程》一书中,有“绞圈房子”的记载。“五开间四厢房个一绞圈房子,自备料作,包工包饭,规几好银子末,肯造个者。”这是最早记载绞圈房子的文献。

何谓绞圈房?顾名思义,绞圈而建,左右对称。“绞圈房”居中大门是上海人熟悉的“墙门间”,左右依照财力和子孙多少各造一到三间正屋,若是各造一间,则为三开间;若是各造两间,则为五开间;若是各造三间,则为七开间。然后是宽敞的庭心,又称天井,面积约为“墙门间”的一倍,用于洗晒衣被,晾晒果蔬。庭心两侧各有小客堂一间,前后厢房两间。穿过庭心则是大客堂,左右也各有三间正屋。

徐大纬说,所有地方民居都是适应当地环境和风俗习惯的,绞圈而建的房子,坚固扎实,有利于濒海地区抗击台风;这样团团而居的生活,也有利于互相守望,防盗防窃。

中国工匠造就了自己的房子

人们看到石库门,首先会被其漂亮的门楣所吸引,两扇黑漆实木大门,配上一副环形门扣就成了石库门的标准配置,再考究一点,环形门楣配上一些雕花石刻,也正是由于这些雕刻,让人觉得石库门是否吸收了外国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徐大纬拿上钢卷尺,开始丈量许多石库门的大门,发现这些门框的尺寸大同小异,宽度大致都是1.45米,高度大致都是2.8米。而绞圈房子仪门门框尺寸,正是这两个数字。这两个数字有什么讲究?原来是和鲁班尺上的吉数相对应。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鲁班尺上的吉凶数

在鲁班尺上,1.41米-1.44米意味着死、退丁、失财,1.45米-1.47米意味着登科、贵子、添丁、兴旺,2.8米则象征着天德、喜事、进宝。 所以徐大纬说:“中国工匠造房子,必须符合鲁班尺上的吉数,外国人哪懂这些。”

徐大纬还将绞圈房和石库门都建成木结构三维模型发现,这两种房子在结构上都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建造而成。所谓穿斗式,就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由此而形成屋架。这样建造的房子是“可生长”的。“哪房又添了孩子,在架一间屋子出来就行了。”徐大纬说。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中国传统房屋建造的穿斗式结构

保护本土民居,别让石库门找不到妈妈

绞圈房为何会发展成石库门,一个很大的原因是1906年李鸿章兴建了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水泥,因为商标上是一匹马,又称为马牌水泥。有了水泥,就可以用钢筋混泥土来做圈梁,有了圈梁后房子才可以建造阳台、亭子间、壁炉和烟囱,甚至石库门引以为豪的巴洛克风格雕花门楣,也是有了水泥后才能建造出来。“没有水泥就没有巴洛克风格。”徐大纬说。

揭秘!石库门找到上海“妈妈”,快来认识一下她-信息快讯网

▲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启新水泥的标志

“上海的建筑有两个突出特点,小而美、朴而美,还有吸收各地风格。”曾任上海大学建筑学系系主任的王海松说。总体说来,石库门要比绞圈房小巧而精致一些,开埠后也吸收了一些国外的建筑风格,不过其骨子里还是留着中国血液。

然而,现在一提到绞圈房,即使是上海本地人也不知道它是什么,许多承载着很好的石库门从绞圈房发展而来的“活化石”已经只存在于照片中了,这也导致了许多人找不到石库门发展的源头,只好认为这是借鉴西方建筑样式发展而来的。讲座上,与会专家纷纷表示,石库门建筑是深深根植在上海本地文化基因的土壤中,要保护好我们的本土老建筑,别让石库门找不到妈妈。

责任编辑:李晨琰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