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岁的“新概念”形成新套路了吗?警惕年轻的写作陷入雷同

2018-02-11信息快讯网

20岁的“新概念”形成新套路了吗?警惕年轻的写作陷入雷同-信息快讯网

走过20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作品能令人眼前一亮吗?昨天揭晓的第20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产生了一等奖68人、二等奖153人。这些年轻的面庞从超九万份来稿中脱颖而出,齐聚沪上,有望为文学圈注入新鲜养分。但不少评委在评稿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一些作品陷入雷同的模式,“套路”较明显,缺少个性化表达,文学创新的动力不足。

作家马原、金宇澄在阅稿时有种感受:“有的作者题材更多围着自己的生活小圈子打转,仿佛有模式一样,谈家乡、谈生活、谈个人,同质化依然存在。青少年如果要学会写作,首先要打开自己,写自己想写的,有辨识度的文章。”由《萌芽》杂志携手全国十几所知名高校主办的新概念,提倡走一条从“作文”到“创作”的魅力之路,但这条路显然并不好走。

有位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得主透露过,他曾悄悄混进一个打算参加新概念大赛的写作者微信群,“他们聚在一起揣测讨论评委的思路、想法、爱好,大家发现,新概念好像也是有套路的。”迎合某一种口味或是套一种模式,还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学作品吗?

文章有套路?“被开头吸引,但后文就只剩搬运了”

每届都参加评审的作家叶兆言,可以说是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元老级评委了,“阅稿无数”的他直言,整体上参赛稿件“惊喜不算太大”,尤其是看到一些小说中直接“搬运”段子、“套情节”,令人哭笑不得。

就拿今年的部分复赛作品为例,全国249位选手参加了新概念统一命题复赛,限时三小时现场创作一篇文章。题目二选一:“当虚构比真实更真实”,有点拗口,看上去像道哲学题;“到达火星的时间”,让人联想起这几天刷屏的重型猎鹰火箭成功发射的新闻。叶兆言在浏览一篇以“到达火星的时间”为题的稿件时,先被开头吸引住了,“小说虚构一位男子到火星上开了一家酒吧,挺有意思的,似乎好戏就要上演了。”饶有兴趣接着读,叶兆言觉察出,后面的所有情节和故事设计,与“在地球上开一家酒吧”毫无二致。在他看来,作者的“不走心”直接暴露了写作储备的不足——缺少描写火星与地球具体差异的知识架构,或是“死记硬背了一些剧情直接套上去”。

不管是出于哪种不足,文学创作一旦陷入粗糙移植的窠臼,就丧失了艺术审美的独特魅力。

有评委发现,许多稿件中会透露出一些高频词汇,比如有一年的来稿中,“白衬衫的少年”“蔷薇色的生活”屡屡亮相,或是某首流行歌曲的歌词被大段摘用。评委、作家马原有种突出的感受,近两年不少稿件网络化元素明显,一些对话体明显是从当下互联网热帖上直接“扒”下来的,看着眼熟,或是在情节结构上“借鉴”一些10万+热门文章的桥段。“现在大家都经常刷手机,这种影响也是难以避免的”。

当然,也有声音认为,网文化语言风格也不全是坏事,“互联网一代善于运用网络元素,在网上发言久了更口语化,从积极的角度看,他们的文风比较自由,语言泼辣、顾忌少。”第一次参加新概念评审的作家毕飞宇说。

充沛的表达和创作欲望,加上生活的沉淀才能出好文章

“几年前,不少新概念来稿很大比例涉猎的是厌学、早恋等校园题材,创作面相对狭窄,但这几年来稿作者的视野宽广了不少,各种题材都有。”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叶辛说。题材选择多了,并不意味着就能避免“撞车”。如果少了对生活的深度理解和沉淀,作品仍难摆脱“套路化”之嫌。

希望从文字中读到作者的真情实感、独树一帜的见解,而不是陈词滥调,是许多评委和读者共同的期许。连续做了十几届大赛评委的作家陈村,对一篇来稿印象尤深,“前面大部分文字,看上去像是一篇普通的风物景色描写作文,但到了文章结尾,作者似乎漫不经心地写了句,‘这一年知了声停了……’来了个反转,再展开故事。”陈村认为,这样的写法比较特别,让人有回味的空间,也能看出作者对广阔世界的探寻。

“不能简单地说,新概念20年变成‘老概念’了。”《萌芽》杂志社社长、作家孙甘露说,如果说守旧,新概念和《萌芽》守的是包括严谨赛制、评审制度等在内的传统,“去年,我们在初评委中引入了五位青年评论家,也是对于猜测评委想法的一种反套路尝试。相比看‘风向’,看‘行情’,新概念始终相信文学本身的力量,更想当好新人的土壤。”

在叶辛看来,文学需要时间和阅历的沉淀,新概念更多是发掘有潜力的好苗子,“文学久远而传统,同时也在一直变化,但文学最本质的还是进入人的心灵。”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