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战略 | 德国未成年少女因嫁IS武装分子被判刑六年,谁该对这场悲剧负责?
近日,一名叫琳达·温泽尔的德国17岁少女在伊拉克被判刑6年,消息传到了德国国内之后顿时引发了一片震惊。
人们在震惊之余也开始展开反思:到底是什么诱使一个未成年少女离家出走,并甘愿嫁给恐怖分子与其同流合污?这一案例又能够给世人带来怎样的警示作用?
她的思想先被IS“俘获”
根据琳达·温泽尔家人的说法,琳达是于2016年的夏天在德国东部小城普尔斯尼茨其家中突然失踪的,而在离家出走前不久她刚刚皈依了伊斯兰教,那时她才15岁。原来,琳达是通过互联网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联系上的,她完全被对方的宣传和说教所打动。之后她的思想和行为均开始出现了十分明显的极端化倾向,已经无心继续自己的学业,尽管她的成绩在学校里十分出色。
学校老师吕克回忆说,当时,学校已经意识到这个女孩皈依了伊斯兰教,为此校长曾亲自出面与她的父母认真地讨论过这件事,但似乎木已成舟。吕克补充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女孩似乎比以往更加激进了,谁的劝说都被当作了耳旁风,像对牛弹琴一样一点儿作用也没有。”
在琳达的母亲发现女儿失踪时,其实琳达本人此时已经经由土耳其偷渡到了伊拉克的境内,之后再辗转前往摩苏尔参加所谓的“圣战”,随后她便在那里与一名来自车臣的极端主义分子结婚(两人通过互联网早就认识)。然而,婚后仅仅5个月,琳达的这位所谓“丈夫”便在一场联军的空袭中死亡,琳达一夜之间变成了一名寡妇。随着战场形势的转变和摩苏尔局势不断复杂化,她不得不跟着极端分子东躲西藏,担惊受怕,承受着她这个年龄难以想像的心理压力。
落网时表示自己感到庆幸
去年7月,琳达在伊拉克摩苏尔的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被捕。当时,伊拉克政府军是在一处地下掩体中发现她的。据伊拉克军方表示,被俘时琳达的左大腿有枪伤,右膝盖也有伤需要医治,她可能是在空袭中受伤的。她也成为了在摩苏尔被捕的26名外国人之一。而琳达显然对自己被救出感到了万分的庆幸,因为这意味着从此可以逃离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获救后她立即被送往巴格达的一个军事医院接受治疗,直至于不久前接受不公开的审判。
琳达在被捕后对加入恐怖组织感到了后悔,甚至为此而痛哭流涕。此后有一次她对前来采访的德国媒体表示说:“我(的做法)彻底毁掉了我的人生。现在,我只想离开这里,我想摆脱所有的战争、武器和一切噪音。”最后,她痛心疾首地表示:“我只想回家,和自己的家人团聚。”她表示,所有她经历的这一切犹如一场噩梦,她正从梦中惊醒……
按伊拉克法律被判刑:五+一
琳达将自己奉献给恐怖组织,甘愿成为恐怖分子之妻,为极端组织的圣战“助攻”,她为自己在异国他乡所犯下的罪行而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今年2月中旬,伊拉克法院在不公开审理之后宣布判处琳达6年的徒刑。其实,如果按照伊拉克严格的反恐法,加入恐怖组织是要被判死刑的,考虑到琳达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因而被从轻发落,只被判了5年的监禁。不过,在此基础上还因非法入境伊拉克而获刑1年,总共6年的刑期。
一个几乎相同的案例是:今年1月,一名德国中年妇女——来自德国曼海姆市的德籍摩洛哥裔女性在伊拉克因加入了极端组织"伊斯兰国"而被判处绞刑。法官认为,这名女性为恐怖组织“提供运输支持”。不仅如此,这名女性还将两个女儿带到当地与极端组织"伊斯兰国"的成员成婚。
人们到底该从中反思什么?
17岁的德国少女琳达嫁给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武装分子在伊拉克获刑6年,这一消息传到了德国国内,引发德国上下的震惊。人们所震惊的应该是对这名未成年的少女为何要放弃优秀的学业而选择嫁给IS武装分子。要知道,她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也许这正是人们该反思的地方。
在许多人看来,不加“过滤”的网络是她最终步入歧途的罪魁祸首。显然,政府职能部门在与IS这样的极端组织争夺青少年的博弈中已经败下阵来。琳达一案只是沧海一粟。德国近年来已有930多人离开德国加入叙利亚和伊拉克参加所谓的圣战或嫁给极端分子,这难道是偶然的吗?
其次,学校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相当大的缺陷。像琳达这样的涉世未深的少年,极易被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所吸引,被花言巧语所蛊惑,因而很容易上当受骗。而学校的干预措施则显得非常苍白无力。
再次,家庭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比如在琳达的母亲发现她失踪时,这才意识到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而不是先期介入主动防范,防患于未然。必须指出,琳达的母亲和继父难咎其责。
最后,一些国家在如何处理“善后”问题上的态度同样值得商榷。德国检察官哈塞告诉美联社,他的办公室“未申请逮捕令,因此无法要求从伊拉克引渡琳达回国。”事实上,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希望这些战俘重返自己的家乡。那么,新的问题又来了,一旦这些人刑满获释,他们去哪里?以何谋生?如何重新融入社会?处理不当这恐怕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隐患!(作者系世界反恐怖与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