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三份自传
鲁迅曾经对劝他写自传或协助许广平为之作传的青年朋友说:“我是不写自传也不热心于别人给我作传的,因为一生太平凡,倘使这样的也可作传,那么,中国一下子可以有四万万部传记,真将塞破图书馆。”(1936年5月8日致李霁野)
这里所谓的“自传”是指篇幅较长比较正规的传记,如胡适、沈从文等人写过的那样。
不过鲁迅也写过三份自传,其中有两份是准备印在翻译的书里向外作介绍的,都非常之短。
一份是1925年应《阿Q正传》俄文译者王希礼(波·阿·瓦西里耶夫)之请而作的,后译为俄文,载入俄文译本鲁迅短篇小说选集《阿Q正传》(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1929年版)一书之中。其中文文本则收入《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后编入《集外集》。
这篇《自叙传略》共分四段,前三段分别写18岁以前、18岁至29岁、此后到现在(45岁)的主要经历;第四段介绍自己的作品,他写道——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了我的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只有一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其余还散在几种杂志上。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
四段文字都是非常平实的情况介绍,没有任何现在比较常见的后台喝彩的意思。
第二份是1930年5月16日写定的《鲁迅自传》,写作的因缘不详,后根据手稿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这份自传的格局同1925年的《自叙传略》完全相同,只有第四段颇有增补: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Pen-name);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诗文诗,四本短评。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行文清晰平实如故。时间才过去五年,鲁迅的成果就这样更加丰富多彩了。凡高人一向是与时俱进的。
第三份径题《自传》,是1923年为美国友人伊罗生编译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选《草鞋脚》提供的传记材料。《草鞋脚》动议甚早,而出版乃在数十年后,于是此文遂作为附录放在1925年的《自叙传略》之后,编入《集外集》,又单独编入《集外集拾遗补编》。此传分为五段,其倒数第二段是新写的,主要介绍自己在1927年以后受到的迫害:
又约半年,国民党北伐分明很顺利,厦门的有些教授就也到广州来了,不久就清党,我一生从未见过有这么杀人的,我就辞了职,回到上海,想以译作谋生。但因为加入自由大同盟,听说国民党在通缉我了,我便躲起来。此后又加入了左翼作家联盟,民权同盟。到今年,我的一九二六年以后出版的译作,几乎全被国民党所禁止。
行文仍然平静,而实际上充满了控诉。“厦门的有些教授”指顾颉刚,鲁迅同他矛盾颇深,这里顺便刺了他一枪。关于“通缉”的问题,至今详情不明,鲁迅这里也只说是“听说”。国民党查禁鲁迅的译作则是明显的事实,而实际上是禁而难止的,历来如此。
在三份自传中,这第三份最长,但也只有千把字。
三份自传大同小异,如果三选一作为标准样本,似以取1930年5月16日写定的《鲁迅自传》为宜。
如果自己愿意,自传也可以写得很长,成为厚厚的一本;鲁迅因为怕“塞破图书馆”,只应外国友人之请写了这么几份极简的履历介绍。如果真是一生平凡的人,写自传似乎也以简明为好,大体说清楚就可以了,实无取乎冗长也。
文 : 顾农
图 : 视觉中国
编辑制作 : 范菁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