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调研:为“平时视域外”困难群众送去关爱
“改革开放再出发,必须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搭准基层脉搏,了解群众需求,完善政策举措,解决实际问题。”今年以来,上海各级干部按照市委要求,以“大调研”开启新一年的奋斗,他们扎进基层,拿着调研得来的情况和线索,梳理“难点”“痛点”“堵点”。
这其中,民生问题得到各级干部高度关注:他们通过大调研发现非显性的民生需求和民生问题,寻找平时视野之外的困难群众——特别是连反映自己困难的能力都没有的对象。
大调研发现了“非显性问题”的存在
老孙(化名)是个讲究人。他一家三代四口人住25平方米的屋子,厨卫都跟邻居合用,但螺蛳壳大小的地方被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地板到壁柜都是实木装修。他家住在顶楼——也就是三楼,20多年前他翻上屋顶,搭了一间比楼下面积还大的阳光房。
“你真该看看我那屋子,弄的不要太漂亮哦!”老孙说这话时,阳光房已经作为违法建筑被拆除,但他没有不满。他说,共和新路街道拆违有理有据,做起工作也足够人性化——拆违小组了解到他岳母前两年生了大病,为他们申请了2万多元大病补助。
上海各区都在创建无违建居村(街镇),基层街镇是整治违法建筑的主力。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发现辖区有一些生活困难的居民明明可以申请低保、廉租房、大病补助等救助,却从未向政府部门寻求帮助。
“不是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覆盖不到,而是政策信息没有传递到,或者传递到了也没得到我们所设想的反馈,哪里出了问题?”街道党工委书记厉蕾说,“贴地”的街道办事处也会忽略一些轻易不外露的民生“痛点”。因此,在制定今年的大调研方案时,共和新路街道把掌握和了解这类民生情况作为重点。
这种情况具有一定普遍性,很多政府部门都意识到了“非显性问题”的存在。
今年1月,宝山区召开大调研动员部署会,要求所有调研主体“沉下去,找问题”:要重点关注的第一类问题是民生,特别要强调困难群众和一些政策边缘群体。要通过大调研掌握平时不曾掌握的情况,看到平时视野之外的困难群众,尤其要关注那些连反映自己困难的能力都没有的对象。像这样的困难群众,只有靠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主动走下去,弄清楚困难原因、家庭人员情况、收入支出情况等,把服务和关怀送上门。
发现问题才能寻求解决之道
退役士兵接收安置高峰又到了。上海民政962200服务热线几次接到退役士兵去电,询问退役之后的待遇和政策,比如就业、教育、劳动保障、社保补贴等。咨询的人不多,但市民政局重视这条线索——退役士兵安置有完善的机制,为什么会出现“不知情”的人?他们调研后了解到,退役士兵信息渠道有限,人手一套《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手册》《退役士兵安置工作指南》等资料并不解渴;同时,各区安置部门对退役士兵的就业培训相对简单,士兵个体对安置政策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了解问题所在,才能寻求解决之道。共和新路街道拆违工作组进驻老孙居住的柳营路319弄小区后,先行开展宣传动员、情况排摸,走家串户与居民深聊,了解他们的困难和焦虑。柳营路319弄小区建于上世纪50年代,楼高三层——从外面看有四层,第四层齐齐一排全是居民自己搭建的违法建筑。
“大房子25平方米,小房子15平方米,很多都是两代、三代甚至四代同堂。”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主任邓业华说,“看过他们的居住情况,就能理解很多违法建筑的由来。”
除了住房面积拮据,小区还有不少家庭存在残障人士、失业人员、重病人员等。无违建居村创建绝不只是一个“拆”字,街道全部职能科室都参与其中,一旦发现困难人群,相应工作人员马上对接,做好政策宣传和帮困救助。去年12月至今,319弄小区共为75人次居民开展帮困救助对接,解决了32户家庭的实际问题,另有几户正在解决中。咨询保障房业务的居民有22人次,街道现已受理廉租房申请9户,其中8户正在进行经济收入核对,1户正在进行房屋面积核对。
市民政局同样就退役士兵接收安置问题提出对策:抓节点,做好士兵“入伍前”“服役期”“退役后”几个关口的政策宣传。市民政局还会同市区两级征兵、双拥、人社等部门,决定今年重点加大安置政策宣传力度,首先是关口前移,梳理士兵服役前后涉及的所有政策和待遇,编印《新兵安心手册》,在新兵入伍前向本人及其家庭进行宣传告知;其次要把政策指导送到军营,利用双拥工作载体,主动进军营宣讲各类安置政策,消除士兵对退役后就业选择的困惑和盲目;再次是加强退役安置政策宣传培训。
文:本报记者 钱蓓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