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界面设计师、机器人协调员……未来有的岗位不再需要“人”,新岗位则迫切需要“新人”……
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将因为智能制造的发展而出现新变化——部分工作岗位不再需要“人”,而一些新出现的岗位则迫切需要具有全新素质和专业能力的“新人”。今天,在上海电机学院举行的“协同育人:第二届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陈明教授援引的一组预测数据引发了关注。
这份由波士顿咨询公司就未来智能制造人才需求给出的预测分析表明,未来以生产线和装配线工人为代表、从事简单重复性任务的低技能劳动和中等技能劳动岗位将大幅锐减或消失。而一些新的工种将应运而生,具体包括机电一体化专家、信息技术解决方案构架师、用户界面设计师、机器人协调员以及工业数据科学家等。
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已经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改革已经破迫在眉睫。
“仔细分析未来呈现出旺盛需求的新工种,可以发现,它们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型人才或跨学科人才。”陈明说,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还是中国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由于智能制造本身不是指代某一项技术,而是一个系统,融合了机械、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和工业工程至少五大类学科,具体涉及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信息物理融合、物联网等技术。因此,高校真正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系统级人才”。
德国不来梅应用技术大学教授乔基姆·弗雷穆赫(Joachim Freimuch)也持类似观点。在他看来,工业4.0不是一项技术,强调的是人类与机器的交流互动、紧密协作。因此。工业4.0可以被理解为社会技术系统,需要技术领域知识、信息技术、系统性思维方式以及互联系统所需要的社会能力、处事方法以及个人能力,这显然将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上海电机学院校长胡晟指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关键是要有升级版的劳动力结构与之相适应。他分析,今后高新技术在高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日益加大,一些技术水平较高的企业和技术岗位将需要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具体而言,既能动手实践、又具有较高学历层次、擅长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将在高端制造业中扮演重要作用,他们将是社会生产分工中的重要阶层,将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起到衔接纽带作用。而高端制造业发展的这一需求特征,也将相应带来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本科及以上层次的技术教育,将成为未来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文:樊丽萍
图:上海电机学院
编辑制作:郝梦夷
责任编辑:顾军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